60年前的夢,終於在2023年實現!台船如何帶領上千人,打造台灣首艘自製潛艦?

2024-03-16 09:10

? 人氣

60年前的潛艦夢,終於在2023年實現。(圖/天下文化)

60年前的潛艦夢,終於在2023年實現。(圖/天下文化)

潛艦國造的夢想實現

台船成立目標之一,就是建造台灣所需要的公務船艦,舉凡海軍軍艦、海巡、海關緝私艇,都是台船主要服務對象,尤其是捍衛台灣的海軍,從光華一號開始,就與台船密切合作。近幾年國艦國造為台船發展重點,其中「潛艦國造」更是台灣長久以來的夢想。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海島型國家而言,潛艦可有效嚇阻敵人,但台灣缺乏製作潛艦的關鍵技術,一直無法完成心願。2001年美方決議出售台灣8艘潛艦,台船就極力爭取在台製作,但不僅海軍對於台船技術有所疑慮,美方的8艘潛艦也遲遲未見蹤影,台船雖啟動潛龍計畫,終究未能實現。

台船技術是否可行,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議題,國防部經過多次討論後,遂決定先以修復古董級的海獅、海豹艦做為測試,於2015年啟動,由台船在2017年開始進行修復,2019年順利完成,證明潛艦國造的技術可行。

2016年政黨輪替後,政府全力推動潛艦國造,啟動興建潛艦的「海昌計畫」,台船隨即將2001年成立的潛艦小組,於2016年8月改為「台船潛艦發展中心」,展現強大企圖心,也順利於2016年12月22日得標國防部潛艦國造委託規劃設計案,由台船扮演潛艦建造國家隊隊長角色,整合相關零組件供應廠商能量。

海昌計畫中最關鍵部分就是美國所提供的技術。台灣潛艦所需零組件分為「紅區」、「黃區」、「綠區」3類:「紅區」為尚無研製能力,須尋求他方援助的技術,包括戰系、聲納帆罩、潛望鏡、柴油主機、魚雷、飛彈系統等;「黃區」為取得困難、但有自製潛力的零件;「綠區」則為可自行生產的設備。

以往在美國不願提供紅區零件的情況下,台灣潛艦計畫只能中止,但2016年美國川普政府上台後,中美展開對抗,川普政府於是核准海昌計畫所需的紅區裝備,讓潛艦國造終於美夢成真。

研發製造船用鋰電池

在執行潛艦國造的過程中,為了潛艦動力,台船於2021年成立以製造鋰電池為主的「台船動力科技公司」(CSBC Power Technology,簡稱台船動力),原與侒得國際、有量科技、安能創意合資,後來侒得國際、有量科技陸續退出,由台船承購其股份。台船動力除了鋰電池外,也積極發展商用電池,因此後來得以承接高雄輪船公司的渡輪案。

經過4年的努力,台船突破各項裝備商源取得的困難,各項設計技術的挑戰,還有新冠肺炎疫情引發的各種影響,終於在2020年11月24日由總統蔡英文按下啟動按鈕,「彎板機」將第一塊鋼板彎製成型,象徵潛艦國造正式開工。

延伸閱讀:運費跌50%,差點搞垮台船!台灣40年前面臨航運危機,政府出手協助度過景氣寒冬

國艦國造的執行

艦國造是台船執行國艦國造中最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國艦國造還包含海軍軍艦、海巡船及海關緝私艦等,台船都積極配合,這幾年來國艦國造的業務也逐步攀升,占台船總營收約60%。

海軍軍艦是台船建廠後的主要業務,從光華一號到光華六號台船都有參與,在光華六號飛彈快艇後,台船與海軍的合作為油彈補給艦「磐石號」及「鴻運計畫」的萬噸級兩棲船塢運輸艦「玉山艦」。

海軍原僅有一艘油彈補給艦「武夷艦」,不易滿足平戰時任務需求,於是決定籌建整補能量佳、機動力強的油彈補給艦,2015年完成排水量高達2萬500噸的新一代油彈補給艦磐石號,除具備整補能力外,更將醫療救援功能納入設計規劃。磐石號船上具備野戰醫院等級的醫務艙,設置有防治傳染病源的負壓隔離病房及手術室、牙醫室,內視鏡、血液分析儀、移動式X光機與超音波機也一應俱全,可參與國際的人道與醫療救援。

除了油彈補給艦外,海軍現有的戰車登陸艦及船塢登陸艦,也因老舊逾限而產生眾多問題,於是以鴻運計畫為代號,籌建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原型艦「玉山艦」,2018年由台船得標,並於2022年完工交艦。

這艘兩棲船塢運輸艦玉山艦,是海軍第二代的玉山軍艦,之前的玉山軍艦是山字號巡防艦,1999年除役拆除。新的兩棲運輸艦玉山艦全長153公尺、寬23公尺、滿載1萬600噸,平時提供海軍離島物資運補、人員運送,發生災害時可執行救災,成為海上臨時野戰醫院或國際人道救援,戰時編入兩棲特遣部隊,執行增援、應援及外離島歸復作戰。

玉山艦配備4座海劍二防空飛彈系統、1座MK-75型76mm快砲、2座MK-15方陣快砲,可停放2架直升機,並裝載LCU及LCM兩棲登陸艇、AAV-7兩棲突擊車、悍馬車等載具,可搭載673名官兵。

除了海軍造艦外,台船也與海巡署積極合作,協助建造15艘100噸級巡防救難艇及4艘4,000噸級巡防艦、6艘1,000噸級巡防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4,000噸級巡防艦,前2艘「嘉義艦」、「新竹艦」分別於2021年、2022年服役,第三艘「雲林艦」也於2023年下水。

此型巡防艦滿載排水量可達5,044噸,能承受10級強風、續航力1萬浬。並配有3組射程達120公尺的高壓水砲,做為海巡人員在海上執行任務時倚賴的重要配備。

除海巡署外,台船也協助財政部關務署打造4艘百噸級巡緝艇,分別是海隆艇、海鷹艇、海格艇、海雄艇,這4艘新艇是下鋼上鋁,船舶輕巧結構強,偵蒐裝備配有低光源偵測功能夜視系統及星光夜視雙筒望遠鏡。讓海關執行海上查緝能力時如虎添翼。2023年已全部交船完畢。

整體而言,國艦國造是民營化後台船營收的主力,未來也仍是台船業務的主軸之一。

國艦國造(圖/天下文化)
國艦國造是民營化後台船營收的主力(圖/天下文化)

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2023年9月28日,舷號711的IDS原型艦「海鯤軍艦」擲瓶下水,為台灣國防及潛艦寫下自製里程碑。蔡英文在下水典禮中致詞:「歷史將會永遠記得這一天!過去,潛艦國造,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任務』,但今天,由國人自己設計、打造的潛艦,就在大家眼前。我們做到了!」

而這個願望,在60年前就已經許下,如今終於達成。鄭文隆露出暖心笑容,難掩喜悅:「歷經一甲子,六任總統有自製潛艦的夢想,終於在我們這個時代被實現了!」

一甲子的起始點是1964年。當時的總統蔣中正向義大利訂購兩艘微型潛艦,並成立海軍第一個操作潛艦執行任務的單位—海昌隊,目標就是希望台灣有自己的潛艦部隊;其後歷經蔣經國、李登輝時期,向美國購買潛艦的想法始終存在,卻徒勞無功。

2001年總統陳水扁時期,當時的美國總統小布希宣布售台8艘柴電潛艦,但同樣只聞樓梯響,沒有成行。總統馬英九上任後,美方繼續擱置8艘潛艦出售案,使政府終於在2014年下定決心,開始規劃「海昌計畫」潛艦國造案。

2016年蔡英文上任,拍板定案潛艦國造政策,鄭文隆回鍋擔任台船董事長,就是以「國艦國造」為首要任務。2016年12月21日啟動,4年的合約設計、爭取國外裝備輸出許可的籌備期,台灣第一艘IDS潛艦在2020年年底正式開工。

面對一場艱難造潛艦的戰役

台船六年多來陸續投入八百多人,如果再加上軍方、中科院,一共動員上千人,在台船潛艦國造的海昌工廠,進行海昌計畫。

海昌計畫是史上第一次由台船、海軍造船發展中心、執行潛艦作戰的256戰隊、中科院等四個單位合署作業;由國安會諮詢委員(前海軍司令及參謀總長)黃曙光擔任國造潛艦的召集人,民間則是由鄭文隆帶領台船,他表示:「我們每天都和肩上掛著星星的軍人,一起工作、接受挑戰、完成任務!」

鄭文隆以「一場戰役」形容這兩千多天合署辦公的日子。「國造潛艦大家都是第一次,我們邊做、邊討論、邊學,每天都有狀況、也都有問題要解決,但也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更難掩驕傲地說:「這支千人團隊,帶著替國家打造首艘潛艦為榮的使命感,匯集起強大的自製潛艦實力。」

有使命感就會有熱情,也會有向心力。海昌工廠廠長為了讓參與製造潛艦的人員有凝聚力、榮譽感,特地設計了黑色與海軍藍、淺藍、白色組成的「海昌工廠專用臂章」,30道黑色環肋象徵海昌工廠突破建造潛艦的關鍵技術;環形錨鍊代表海軍與台船環環相扣不可分的關係,更代表接納心血培育後續造艦人才、傳承堅毅不屈的海昌精神,包覆於錨鍊內為大家共同信念、支持國家戮力完成的國造潛艦。

為此,海昌工廠特地舉行授章儀式,由鄭文隆將臂章一一掛到24小時輪三班造艦的潛艦製造人員工作外套上,「現場氣氛充滿榮譽感和使命感,真的很感人!」

但軍方的軍事管理和民間習慣的柔性管理大相逕庭,一起進駐海昌工廠,該如何協調?「一開始雙方難免有磨合期,但是因為有共同目標,雙方很快就找到彼此之間最美好的合作節奏,也讓工作效率變得更高。如果有記者採訪,問我海昌計畫可以提前8個月完成的關鍵?我一定回答:合署作業,」鄭文隆說。

軍人的養成過程和台船工程人員的培養歷程截然不同,在初期合作階段也產生了甚大的摩擦,執行專案的台船方面負責主管也更換了四次,直到副總經理蔡坤宗接任後,以其超高的情緒管理與極佳的工作態度帶領大家,整個團隊的運作模式才算是穩定下來。

作者介紹

王御風: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博雅教育中心副教授,曾任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館長。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曾任職媒體、出版社、社區大學,著有《波瀾壯闊:台灣貨櫃運輸史》、《笑看波濤:林省三的海運人生》、《舊港新灣:打狗港濱戲獅甲》等書。

沈勤譽: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以橫跨工程與人文的背景,在科技媒體、數位行銷、文創等領域歷練近二十年。個人著作與合著涵蓋科普、企業經營、人物傳記、旅遊、文學等類型。

朱乙真:南加大公共政策及管理碩士畢業,在美國主流採訪多年,熱愛新聞工作。曾任《遠見》雜誌資深研究編輯兼記者,《未來Family》雜誌特約主編,著有《一群人,讓這裡更美好》(合著)、《與未來共榮》(合著)等書。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榮耀船說:台船公司逆風前行》

責任編輯/郭家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