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食品業治理績效那麼爛?專家:企業被家族把持是主因

2018-09-14 16:39

? 人氣

2018年最新公布的公司治理評鑑結果看來,食品業卻僅有「統一企業」躋身進入前5%的前段班;6%~20%級距中也只有「大統益」上榜,看不見其餘20家食品上市公司的身影。

前櫃買中心董事長吳壽山2014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曾點出,「一家企業要由小到大,通常在起點就決定了。如果沒想過要健全公司治理,很容易半路夭折」。而食品業在公司治理這一塊,可說是年年吊車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食品業公司治理表現 位居末段班

美國道瓊永續指數(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 DJSI),為現今國際上最具公信力的企業永續評比,其三大評估面向就包含「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引導21世紀的投資人在評估一家企業時,應該關注企業的未來價值,是否能以更聰明的商業模式進行經營。其中,「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更是一家企業尋找有效商業模式的心臟與大腦。

公司治理吊車尾,台灣食品業為什麼管不好?(圖/食力foodNEXT)
(圖/食力foodNEXT)

但從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臺灣證券交易所、證券暨期貨市場發展基金會和公司治理中心每年共同辦理的「公司治理評鑑」中,食品業在全台上市上櫃公司的表現,卻都落在末段班。

台灣食品業出了什麼問題?若將公司治理,拉回到台灣檢視,2013年日月光廢水污染事件、2014年高雄氣爆、食安油品風暴,如洪水猛獸般重創企業的社會聲譽,這更是2014年「天下CSR企業公民獎」把年度主題獎訂為「公司治理」的原因。

管不好1:只追求股東短期報酬,KPI法則失靈

東海大學會計系教授許恩得曾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企業發生危機後,負責人的反應常是一臉無辜,「訂定策略與正確的經營指標,是公司治理責無旁貸的責任,不只是環安衛(環境保護、安全、衛生)或採購單一部門的事。」

食安風暴後,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別蓮蒂則認為,在管理制度設計上,特別食品業,應該要注意採購者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ex, KPI)。各行各業的採購都是如此,為何食品業需特別注意?

傳統食品業以股東價值最大化、股東短期報酬的管理方式,而非把核心放在追求企業健全,關注創新,以及對未來的投資。別蓮蒂表示,比如電腦CPU,可以驗壽命、耐用程度等,然而食品業的檢驗相對困難,一般上來說,檢驗食品原物料,需要有標的物,若不知道你要驗什麼,有上億的檢驗實驗室也沒用。所以反過來講,管理者不能夠對採購績效KPI只要求要節省採購成本,如此員工就可能有誘因去做違背良心的事,而這個行為是很難被檢驗發現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