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食品業治理績效那麼爛?專家:企業被家族把持是主因

2018-09-14 16:39

? 人氣

22家食品上市公司,只有統一擠進公司治理指標前段班。(圖/食力foodNEXT)
(圖/食力foodNEXT)

管不好2:以家族為首,是公司治理低落的主因!

《食力》整理2015至2018年四屆以來公司治理評鑑結果,發現22家食品上市公司中,只有「統一企業」躋身進入前5%的前段班。再將成績擴大範圍來看,也只有「大統益」進入6~20%級距,其餘的20家上市食品企業卻連前20%的隊伍都排不上。反觀金融業共有35家企業評選,就有27家進入前20%級距,成為資優生的比例最高(77.1%)。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多數台灣食品業為什麼會有公司治理上的困境?別蓮蒂特別指出,早期食品創業的進入障礙低,不太需要大型的設備或特殊材料,因此很容易從家族發跡。「兄弟聚餐等於董事會,股東會沒有固定時間,每一房都是一個人講話,常常兩、三個人講一講就當成是董事會」,別蓮蒂形容,食品業的股份多半落在家族手上,當股份擁有的多,就能夠當選股東代表,成為董事。

換言之,非家族的股東能夠成為董事就很少。再來,董事長兼任總經理的狀況下(如黑松、福壽),別蓮蒂解釋,當整個家族不只是擁有所有權,還擁有經營權,很多的事情就不需要揭露了,因為管理高層自己都知道,當然在公司治理上的得分低。對比高達76%外資持股比的台積電,汽車或是半導體產業,其進入障礙高,需要眾人集資、投入基金,因此股東會較不集中在特定群體上,可避免董事會存在「一言堂」、唯董事長馬首是瞻的現象。

「食安事件連環爆,喚醒消費者以前不知道的事情;就生產力的角度來看,公司治理完全是倒退車。」-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別蓮蒂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別蓮蒂(圖/食力foodNEXT)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別蓮蒂(圖/食力foodNEXT)

該怎麼做?釋出股權,而不是私有家產!

別蓮蒂再三強調,特別是以董事會為首的公司最高決策單位,需均衡各方利益,顧及所有利益關係人。

為什麼統一企業能成為食品業公司治理評比第一?別蓮蒂分析,統一企業現任董事長為羅智先,是創辦人高清愿的女婿,現任總經理則是侯榮隆,能連續四年躋身進入評鑑前5%的原因是,公司規模已經大到需要依靠專業經理人,且很多的股票已經不在家族手上了,其董事代表就有機會是非家族成員,同時董事會的決議變得公開透明,比較不會偏向家族決定,讓更多的聲音進入,提升營運靈活度的同時,也增加永續發展性。

以OKR取代KPI 讓團隊每一個成員都願意共同執行

回歸企業的本質,目的就是賺錢,然而在賺錢的同時,領導者應注意經營策略是否符合商業倫理。不僅只是對客戶、連同供應鏈都要做好全面的溝通,在此同時,也要避免讓KPI淪為員工趕死或找各種方法來純粹達標的手段。Google、LinkedIn、推特等跨國企業開始採用「目標與關鍵結果」(OKR,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的管理方法,管理者建立目標之外,必須向員工表達要做出何種貢獻以實現理想,使團隊訂定每個人都願意執行的目標。公司治理背後的意義,其實也代表者內部員工如何消化公司的願景,與老闆一同上戰場。

總而言之,當公司治理受到足夠的重視,企業就有較好的體質,甚至,還能自體發光,用非財務面績效,取得投資人的信賴!多數從家族企業起家的台灣食品業,必須重新對自己體質進行全面健檢,提升公司治理水準,有強健的心臟與靈活的大腦,才有機會進一步談到對社會與環境的改變,也才有可能重新刷新在消費者心中守舊的印象。

文/劉宜叡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原標題:公司治理吊車尾,台灣食品業為什麼管不好?)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