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樂觀是靠天生的?每天練習這3件事會有「驚人轉變」,讓你以後不再那麼容易崩潰

2018-11-25 07:00

? 人氣

你是否常常對生活感到「無助」?其實,我們並不是一出生就無助,而是點點滴滴的小挫折和放棄,讓自己越來越悲觀。幸好我們可以透過練習,一步步拾回樂觀的心態,跳脫成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你大概聽過行為心理學最經典的「巴甫洛夫實驗」吧?學者找一隻狗,只要鈴聲響起,就給牠食物吃,重複幾次後,只要狗聽到鈴聲,即便沒有食物出現,狗也會流口水,因為狗的大腦把「鈴聲」和「食物」連結起來,聽到鈴聲就準備要吃東西了。

1960年代,當時在賓州大學就讀心理系的研究生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做了一個挺殘酷的實驗:隨著鈴聲響起,狗狗不是獲得食物,而是被電擊,換句話說,鈴聲與「懲罰」而不是「獎勵」連在一起。

試想,狗被電到肯定很難受,自然會想逃,在實驗設計中,一群狗可以逃開,而另外一群狗則逃不掉,經過幾次的「訓練」後,那些逃不掉的狗一聽到鈴聲響起,即便沒有受到電擊,還是會哀嚎。

實驗的第二個階段,塞利格曼把所有的狗都放到可以輕易逃脫的環境,再響起鈴聲,這時,原本能脫逃的狗狗一聽到鈴聲就跑了,但那群原本逃不走的可憐狗狗聽到鈴聲時,還是直接趴下來哀嚎,連嘗試逃跑都沒有。

塞利格曼發現:無法脫逃的狗狗,因為自認為無法避免被電擊,而喪失了鬥志。即使外在環境後來改變了,牠們仍舊展現出無助的行為,他將這種情況稱為「習得性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 )。

動物會習得性無助,人類更是如此。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小孩學習時不斷被責罵「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題目你都不會!」當他長大後,即便成年,再一次看到考試題目,內心可能會充滿不好的感覺,壓在這種無助感之下,他很可能雙手一攤,直接說自己不會。我們會形容這種人「沒自信」、「悲觀」、「負面消極」,但背後的心理原因往往就是「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不知抹殺了多少人才,阻擾了多少社會發展;如果你覺得自己無法逃離苦海,你還會積極改變嗎?許多社會的問題和負能量,都來自於無能為力的無奈和無助感。

但在1960年代的研究中,塞利格曼也看到了轉機:他發現,無論是狗、猴子,還是人,都有大約三分之一的實驗對象不容易陷入習得性無助狀態,當環境改變時,他們也會跟著改變,快速找出脫離困境的方法。他們的「免疫力」從何而來呢?

其中一個關鍵,在於這些實驗對象「是否曾經克服挫折」;如果他們曾經透過自己的行為克服了困境,即便之後被放在不可控制的狀態,也比較不容易出現習得性無助,這種經驗在生命中越早發生,效果越強。早年克服挫折的經驗,能夠幫助我們成年後對抗不可控的挑戰,這個發現,對幼兒教育是多麼重要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