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衰退史回顧:降息有極限,聯準會如何實施量化寬鬆救市?

2023-02-28 09:10

? 人氣

事實上,貨幣主義派的觀點,有助於界定最近央行大規模購買資產的一個例子:日本。2001年,在短期利率接近零、全國處於溫和通縮的情況下,日本央行開始購買多種金融資產,以期刺激經濟。而且,它主要在根據這樣做對銀行準備金的影響,來衡量及評估這個計劃的成效。由於它的重點是增加貨幣數量(包括銀行準備金),日本銀行把這項計劃稱為「量化寬鬆」—這個名稱後來被套用在其他央行的購買計劃上,包括聯準會的計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包括我在內的多數FOMC成員,都對日本這種以準備金為焦點的量化寬鬆抱持懷疑的態度。在12月的會議上,我曾說:「我覺得那樣做的效果很差。」這種以準備金為焦點的量化寬鬆若要發揮功效,銀行就得把大量的新準備金貸放出去,為那些有利可圖的專案及新的支出提供資金。但經濟不景氣時,放貸的風險很高,銀行幾乎沒有增加放貸的誘因,寧可把準備金存在聯準會。FOMC的多數成員認為,單靠擴大準備金來刺激經濟,就像俗話說的「推繩子」一樣,使不上力。簡而言之,儘管購買證券會增加銀行準備金,但除非銀行把那些準備金拿去運用,否則準備金的增加並不會自動轉化為貸款與經濟活動的成長。因此,聯準會的證券購買計劃透過準備金這個管道所產生的效果可能微乎其微。

這種邏輯並無法阻止一些外部人士的批評,他們警告,聯準會大規模購買資產所導致的銀行準備金大幅擴張,可能會引發惡性通膨、美元暴跌以及其他災難。這種批評源自一種極端形式的貨幣主義理論。該理論認為,貨幣存量與物價水準不僅像某些FOMC成員說的那樣息息相關,而且長遠來看,二者還會完全成比例變動。根據這種觀點,銀行準備金增加10倍(比方說),最終必然會轉變成廣義的貨幣供給(例如包括支票帳戶與儲蓄存款)的類似增長,進而轉化為商品與服務價格的成長。由於量化寬鬆政策將使銀行準備金加倍增加,極端貨幣主義者預測,通膨將會失控。

貨幣主義的創始者傅利曼於2006年過世,享耆壽94歲;如果他還在世,應該會否認這些論點(事實上,他曾支持日本的量化寬鬆)。傅利曼曾在著作中提到,許多因素影響貨幣供給與物價之間的關係。他特別指出,當利率很低、貸款機會很少時,也許銀行乾脆握有大部分的多餘準備金,就可抵銷創造準備金對廣義貨幣供給及通膨的大部分影響。2009年1月,我在倫敦經濟學院的演講中解釋了這個推理。我運用菲利浦曲線的邏輯指出,在一個充斥著失業勞工與閒置資本的經濟體中,如果沒有重大的供給衝擊,通膨壓力不太可能很大。其實我大可補充提到,自伏克爾就任聯準會主席以來的三十年,聯準會累積了很大的可信度,穩定了通膨預期,終結了通膨上升演變成1970年代那種薪資與物價急轉直上的趨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