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會習慣性自責?心理師揭3大根本原因,兒時被過度期待只是其中一點

2021-09-08 10:19

? 人氣

心理師指出,習慣性自責的人往往有童年陰影,且多與家庭關係有關聯。(圖/取自pakutaso)

心理師指出,習慣性自責的人往往有童年陰影,且多與家庭關係有關聯。(圖/取自pakutaso)

你對生命也有放不下的執著嗎?和你分享一個個案的故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曾有個案跟我說過這麼一段話:「我知道自己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也知道自己不應該在意別人的眼光,但就是沒辦法控制自己,因為我害怕被討厭,所以時常不敢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總是拼命的討好對方,但同時心裡明白這不是真實的自己,也覺得這樣的生活好累,總是要戴著面具與人相處,但我真的沒辦法不在意別人的眼光,結果,又會開始討厭這麼在意別人眼光的自己…」

其實,這就是我們對生命的執著,過於追求一種狀態或是目標,其實,類似這樣的情況很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例如:在想睡的時候卻睡不著,在想讀書的時候沒辦法靜下心來,此時我們心裡時常責怪自己,「明天要上班,還不快睡!別再胡思亂想了!」、「為什麼就是沒辦法好好看書,怎麼這麼沒用」,當我們沒辦法在「應該的時間」,做我們認為「應該要做的事情」時,會不停的苛責自己。

人生的執念在於對自己的要求,更深的討論這個被你緊捉不放的信念,來自於我們內心的恐懼。馬斯洛提出我們人類生存的基本需求,當我們心理層面的生存需求不被滿足時,就很有可能引發我們對外在環境,包含人、事、物的不安全感,因此,埋在心中的不安,也漸漸的形成內在的恐懼感,這個恐懼我們可以把它分為以下三種:

1. 童年被期待與施予壓力的恐懼

也許我們過去承受了許多原生家庭所給予的壓力與期待,例如:時常被拿來與他人比較、被冠上性別期待,或是背負著家人的期待選擇大學的科系、工作…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常見的情境,但我們不知道的是,這些壓力與期待,已經被我們收進心裡,成為內在的恐懼,而影響我們認為許多事情「必須」、「一定要」的信念。

2. 小時候被拒絕與被遺棄的恐懼

小時候的我們內心一定會有很多期待,期待家人假日帶我們出去玩、期待可以買玩具…而同時,我們也時常面臨著期待落空、被拒絕的感覺,而無論小時候的我們怎麼哭鬧,都沒辦法被滿足需求時,被重要他人遺棄的情緒,也在我們心中留下了陰影,就像上面提到的個案,他的內心就有很深的被拒絕、被遺棄的恐懼。

3. 身體或精神上受限的恐懼

如果從小無論做的好或不好總是被責備,好比考59分被責罵,考90分又被唸沒有滿分;或者是得不到家人的支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有些家長會干預孩子跟朋友出去玩、頭髮染頭髮、做光療指甲等等身體界線的議題,這些從身體到精神上的被批評、失去的掌控感,很有可能養成認為自己不夠好的信念,更可能因此對於許多事情會有「一定要一百分」的執著。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