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會習慣性自責?心理師揭3大根本原因,兒時被過度期待只是其中一點

2021-09-08 10:19

? 人氣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白熊效應」,實驗的內容是研究者告訴受試者不可以想到白熊這種動物:然而,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現受試者被要求不要做的事情,反而越會去想起它,這是一種思維反彈。當我們試著壓抑某種思想或是記憶時,反而增加他們出現的頻率,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命名為白熊效應 (white bear suppression)。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因此,當我們睡不著時,告訴自己不要想工作上的事情、不要想明天的事情,結果一定適得其反,腦中還是會不停地浮現心裡掛念的事情。我在正念減壓的訓練中,陳德中老師告訴我們,真正讓我們放下心中執念的,就是要去接納它,而接納的第一步,就是要「覺察」,覺察能夠讓我們感覺到內心的感受,並不代表「真實的現象」,如同我們內心的恐懼,並不代表外在世界的真實樣貌,因此,當我們學會了覺察,才有機會接納,也有「放下執念」的機會。

親愛的,你可以找一個安全、安靜的地方與自己相處,試著閉上眼睛,從呼吸開始慢慢地覺察自己,感覺自己的恐懼帶給身體什麼感受,你也許會感覺到呼吸變得急促,或者是身體微微地顫抖,都沒有關係,試著去感受它,當能夠接納身體的感受時,再進一步思考內心深層的恐懼是什麼?從何而來?試著理解自己內心的恐懼,並且接納內心的恐懼,而當下次我們心中的恐懼浮現時,我們就能馬上地感覺到,並且提醒自己:「這並不是真實的,而是我們內心的恐懼」,進而開始慢慢的鬆開我們緊握著的執念。

文/張瑋庭 Allie 諮商心理師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愛心理(原標題:童年的三種恐懼,使你長大後容易慣性自責)

責任編輯/邱劭霽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