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總動員》燃油車大限將至 宣明智:你到2025年還不是「咖」就沒機會了

2021-08-05 20:19

? 人氣

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接受《風傳媒》專訪。(顏麟宇攝)

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接受《風傳媒》專訪。(顏麟宇攝)

「如果2025年你還不是一個咖的話,那你可能沒什麼搞頭;但如果不玩,那你連一點機會都沒有。」會議桌那頭,輕描淡寫的幾句話一出,便教現場氣氛凝重了起來,原來說話的人是宣明智,一個馳騁商場三十餘年,投資過上百家企業的科技強人。

七月底,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以交通部顧問的身分接受《風傳媒》專訪,地點約在聯電轉投資的公信電子辦公室內;距離採訪開始還有十分鐘,我們閒聊,忽然間,他望向牆上一幅畫作,指著裡面顏色與他身上Polo衫相仿的紅花,轉頭問幕僚:「那是牡丹嗎?是的話最好撤掉,因為牡丹的發音跟廣東話的『沒單』很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天訪談就在宣明智的玩笑話中拉開序幕,談的是電動巴士,一個再不趕快布局,未來恐怕就要「沒單」的產業,「燃油車到了2030年只能生產一定數量,2040年以後基本上都不准賣了,是一個有大限的產業。這時候,電動巴士就成了大趨勢,從市場面來看,如果想要表現突出,至少在2025年之前,必須建立起一定的江湖地位。」他說。

宣明智口中的「大限」,起因是歐洲主要國家紛紛劃下燃油車大限,挪威及荷蘭2025年將禁止新售燃油車,英、德、法、瑞典、丹麥等國從2030年起陸續跟進;去(2020)年起,針對車廠所製造的新車碳排量,歐盟更是把可容許上限從平均每公里130 克調降至 95 克,且每超標1克將罰款95歐元,以當地熱門車款動輒兩萬多台的銷量來看,罰金恐怕相當驚人。

宣明智小檔案。(製表/徐珍翔)
宣明智小檔案。(製表/徐珍翔)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宣明智與聯電幾乎密不可分,他在1982年受曹興誠之邀加入聯電,九年後升任總經理,在2000年聯電「五合一案」一役,他單槍匹馬帶著委託書、授權書,在三十小時內開了五場董事會,順利合併聯誠、聯嘉、聯瑞、合泰旗下晶圓廠,奠定聯電的國際級晶圓代工大廠地位,成為科技業新一代大老級人物,直到2008年才淡出聯電,近年則活躍於為台灣尋找下一片藍海,電動巴士就是他所關注的領域之一。

台灣市場練兵拔尖,厚植國際爭雄本錢

相較於一年銷量上看五十萬台的新車市場,台灣選擇以政府可控的大眾運輸工具先跟進,為此,交通部喊出十年內要將全台市區公車改為電動巴士的遠景,而這也恰恰成了宣明智眼中千載難逢的切入點。

宣明智是左腦思考的理性派,喜歡用數字說話,一談起電動巴士的發展潛力,腦中算盤便開始撥動,「目前看到的狀況是,台灣電動巴士需求約一萬五千台,遊覽車又再一萬五千台,總數就三萬台了,如果用車輛汰換年限去抓出市場一年的胃納量,看起來產業規模雖然不算龐大,但也已經足以支撐起若干條供應鏈在台研發、生產、製造;等台灣整車設計的能力獲得驗證後,再拿去國外和人競爭。」

「電動巴士、電動車的零組件,台灣幾乎都有,而且集中在台中以北,因為地理位置彼此密集,人與人的互動又高,一切都在方圓百公里之內。未來不管車輛研發、設計、製造,到改版、創新,整條供應鏈是有機會快速連結起來的,進步會很快;對一些業者來說,這可以彌補他起步較晚的劣勢,讓他在2025年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咖,這是台灣得天獨厚的地方。」他補充。

20210726-國光客運電動巴士上路營運。(柯承惠攝)
在政府支持下,台灣電動巴士各路研發勢力正摩拳擦掌。(柯承惠攝)

事實上,過去十年間,台灣車廠在政府支持下,也曾研發、推出自有品牌電動車,最後卻在國際市場上吃了大虧,這不禁讓人好奇──在宣明智眼中,電動巴士有何不同,竟可望在強敵環伺的世界盃中分一杯羹?

對此,宣明智也給出明確答案,「主要是產品屬性不同,電動巴士講究價格和性能,是看品質的,過去小客車所看重的品牌反而變得次要。你想,今天不會有人因為電動巴士用賓士的品牌,票價就可以收高一點吧,不會,重點是耐用可靠,還有後續的服務好不好嘛。我認為,如果要做這種品質穩定,消費者又可以信賴的產品,那我們是專精,在往後的國際市場上,台灣會占有一席地位。」

「未來最適合台灣電動巴士出口的模式,我的看法是,第一步先在當地組裝,到了第二步,台商必須和當地企業合資設廠生產,否則,光是運送、報關就不知道要花掉多少時間;如果不在當地製造的話,除非今天是賣一些少量、具獨特性,或者特高等級的車子,不然根本沒有競爭力。」他說。

不和強敵正面交鋒,台灣靠接地氣突圍

被問起台灣電動巴士外銷最大的對手,宣明智不假思索,直言就在對岸,「不過,中國大陸做生意通常是由上而下,他們可能組織很厲害,透過國與國談判的力量,讓整個產業打入一個市場,但不是每一次都能成功,因為有些當地實力雄厚的廠商,不願意接受這種政治的安排,提供協助。」

他進一步指出,台灣人做生意的方式不同,靠的是商人遊走世界,強調接地氣,在各地商界所累積出來的人脈、信用是最大本錢,「台灣是由下而上的,所以,我們不用學人家走什麼國家品牌、跟政府簽約,我們要看的是很務實、可以賺錢的市場。就我的了解,目前印尼、泰國、越南,甚至印度都有不少合作機會。」

二十年前,宣明智的父親送他一幀書法,是作家蔣勳醉筆揮毫的《西洲話舊圖》,裡頭最後三句為:「眾人疑道是神仙。些須做得工夫處。不損胸前一片天。」寫的是大文豪唐伯虎對詩畫創作的始終如一,也正是宣明智最愛的境界寫照,就如同他是天生的將軍,隨時都在找尋下一個戰場。

當話題來到國與國的競爭,宣明智以交通部顧問身分對政府提出期待,他語重心長地說:「在這個時間點,政府要體會到什麼?要知道2030、2040大限是一定會來的,我們再不把頭洗下去,趕快做,那未來我們就是別人的殖民地,什麼都要聽人家的。」

戰略剛落,戰術隨即補上。他建議:「政府在補助、補貼、獎助上,必須更精準,不能像過去一樣只談每輛電動巴士補助多少,而是考量研發、品質等差異,設計出一套評分指標,否則又會淪為業界湊數領補助。甚至,針對外銷成績第一的,或者在海外和人合資設廠,做出里程碑的,都可以設定每賣一輛就補助多少,換句話說,政府補助不能一股腦衝量,要先重質,未來量自然會穩固。」

值得一提的是,考量到資源分配的排擠效應,宣明智認為,政府補助電動車品牌最好控制在五家以內,「數量太少,他們會依賴國家,不進步;數量太多,又怕多殺多,導致資源運用缺乏效率。」

「我覺得這個產業早晚會成功,如果政府補助、支持得當,大家可以走得更快,一旦領先其他國家,我們的市場區隔就出來了,到時候台灣應該可以獲得不錯的成績。」他說。

宣明智訪談重點整理。(製表/徐珍翔)
宣明智訪談重點整理。(製表/徐珍翔)

北極火災、沙漠淹水,種種不可思議的景象為極端氣候敲響警鐘,全球減碳的腳步也被迫加快。

台灣身為貿易、製造出口大國,早已有將善待環境、善盡社會責任融入經營理念的企業,《風傳媒》與這些減碳先行者們面對面,還原出他們「綠色轉型」的成功路徑,供各界參考一二,共同守護台灣永續、為下一代略盡一份心力。➤➤觀看《零碳總動員》完整精彩報導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

徐珍翔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