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診斷出憂鬱症,竟然喜極而泣…精神科醫師揭「孤獨沒人理解比生病還可怕」真相

2020-09-30 15:22

? 人氣

不將人看作是一個存在個體並給予尊重的氛圍,正如同霧霾般悄悄籠罩我們整個社會。(謝孟穎攝)

不將人看作是一個存在個體並給予尊重的氛圍,正如同霧霾般悄悄籠罩我們整個社會。(謝孟穎攝)

一名二十多歲的女性遭同居男友殺害,棄屍於某處鄉間住宅的花圃上,過了許久才被發現。她和家人甚少往來,上班的工廠內部規定連續三天未出勤視同解雇,因此發現遺體時, 她正處於失業的狀態。在她被棄屍的前幾天內,沒有任何人對她的消失感到好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小時候只要一天沒有到校,老師就會立刻聯絡家長,然而如今這個時代,即使同事失聯好幾天沒出現,也只是從人事名單中將名字刪除而已。雖然每間公司有不同的做法,但是果斷地將一個人名字刪除的行為,怎麼可以出現在一間公司的經營系統中呢?被曾經熱戀的男人殺害,從此離開世界的女人,自始至終沒有被這個社會當人看。

將他人視為幽靈或空氣,似乎已經定型為我們社會體系的一部分。原本只有弱勢族群和窮人被認為是這個不公平社會下的犧牲品,如今情況不同了。不將人看作是一個存在個體並給予尊重的氛圍,正如同霧霾般悄悄籠罩我們整個社會。灰塵所到之處無邊無際,即使人們拉起一條封鎖線,灰塵也不會被關在裡面。其影響力一視同仁。如今即使是富人或掌權者,也無法逃脫如霧霾般籠罩的氣氛。

存在本身不受重視而產生的飢渴與匱乏

以身體來比喻存在本身的話,外表、權力、財力、能力、學歷等條件,是包裹著身體的幾層衣服。仔細觀察那些受到過多關注與注視的人,外界對他的關注和稱讚大多不放在「存在」本身,而是披在他身上的衣服。我們的工作、學位、職業不是真正的「自我」,我們的財富、權力、外表或能力,自然也不是「自我」本身。

所以擁有這一切外衣的人,當他們得不到外界對他們存在本身的關注時,也會出現嚴重的匱乏,甚至更為飢渴。因為旁人認為他們擁有的外在條件太多,將他們因為「存在」本身不受重視而產生的不安或恐懼,看作是「吃飽太閒」的無理取鬧。這使得他們日後陷入更深的心理困境,並為此付出代價。

有的人身處重要影響力的位置上,擁有死前都揮霍不完的財產。一通電話,就有一群好友隨時前來支援;無論參加什麼聚會,總能成為聚會的主角。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受到人們的關注。然而即使是這樣的人,依然會感到孤單寂寞。當身旁親近的人都無法理解他的孤單時,將使他感到更強烈的孤單。他可能是某位政治人物,也可能是事業有成的企業家、暴發戶、身處事業巔峰的明星。這種人世界上多的是,帶入任何身分都說得通。有錢人心中這種庶民般(?)的不安和孤單,確實不容易被大眾接受。但,不是那樣的,「關注自我」與「關注我」這是兩碼子事。在關於自我存在的問題上,人類的欲望其實相當公平。

有錢人見到他人,總會反覆確認一件事:這個人是不是衝著我的錢來?在他們心裡,永遠記著這幾句金玉良言:「當我無法像現在這樣揮霍時,人們將不再聽從我的意思行動。」、「那些因為我的影響力而靠近我的人,在我離開現在的位置後,肯定不會把我的話當一回事。」、「因為我擁有的力量而對我好的人,千萬不可以相信。」

白手起家帶領企業衝破數千億銷售額的A 君,從創業後至今,沒有一天睡眠超過三小時以上。身為貧窮攤販子弟的他,年幼時看過自己父親做生意不老實,從此在心裡種下「不可以那樣做生意」的想法。當時父親沒有處理好的爛攤子,得由母親和身為長子的自己來收拾的情景,至今仍依稀記得。

他堅持不可重蹈父親的覆轍,如今經營一家規模比攤販大上數倍的公司,身體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親朋好友見到他,總是對他表示尊敬,稱讚他「真了不起」、「從以前就跟別人不同」,接著話鋒一轉,提到自己最近過得多辛苦,趁勢關說自己子女的求職,又或者拜託對方的公司購買自家產品。

過去圍繞在他身旁的親朋好友,幾乎全是為這種請託、關說而來。某天,他參加親戚長輩的七十壽宴,席間見到了小時候曾經同住一個屋簷下,彼此相差五歲的姑姑。姑姑一見到他,立刻眼眶泛淚,說他以前過得那麼辛苦,現在還經營規模這麼大的公司,肯定非常辛苦。姑姑心疼地問他:「你以前就很聰明,但是胃腸常常出毛病,現在還有腸胃病的困擾嗎?」姑姑甚至抓著他的手,惋惜地說自己之前忙得沒時間照顧他,現在得找時間做他小時候常吃的小菜才行。姑姑是唯一一個對成功的他感到不捨的人。

見過姑姑後,他的心中升起一股言語難以表達的奇妙感受。他期待再和姑姑見一次面, 邊吃飯邊敘舊;同時發現目前過得如此辛苦、孤單的自己,其實也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安慰。

像A 君一樣成功的人,即使經常聽到身旁許多人對他們表達尊敬和感謝,也會覺得沒有人真正關心自己。他們認為其他人真正關心的,並不是「自己」,這令他們時常感到孤單。因此,這些功成名就的人對金錢和權力更加敏感,因為他們知道如果連這些條件都消失,自己便一無所有。他們無法相信任何人,即使見到老朋友,對方也不把自己當成朋友, 而當自己是關說或拜託投資的對象,這令他們感到無比心酸。

在這種關係中,功成名就的人儘管擁有大量財富,卻總覺得自己莫名地飢餓,手中抓不著一把米。縱有滿山金銀財寶,沒有糧食依然無法生存,然而,即使沒有黃金,擁有糧食就能生存。如果不明白對存在本身的關注才是生命的核心,不顧一切向前衝,最後必然成為現實生活中毫無用處,只在數位世界擁有一切的暴發戶。外表看似功成名就,實則在金山銀山中懷抱轆轆飢腸倒下。這個情景或許看似黑色幽默,然而在心理學領域中,類似情況多不勝數。

如何從根本上脫離孤獨

有個老人在垂暮之年立了一份遺囑,內容是將自己大部分的遺產,過繼給數年來在病榻旁盡心照料自己的一位女子。偶然得知此事的子女,急忙趕到父親病榻旁。他們以為父親長期臥病在床,導致意識模糊或一時心軟,做出了錯誤的判斷。然而老人絲毫不為所動,他認為相較於健康時圍繞在他身旁的人,在自己沒有太大價值時,願意全心接納自己生病的身體, 盡心照料自己生活的看護,才是唯一一個真心接納他存在的人。

比起在自己穿著高級西裝、身居高位或配戴閃亮寶石時,關心自己或認同自己的人,在自己最赤裸的時候,願意尊重自己、真誠照顧自己的人,給自己的感受才是最刻骨銘心的。對我們的存在給予回應的人,才是我們生命中最有意義的人。縱然在不同情況下彼此會有些許誤會與誤解,不過從心理層面來看,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唯有遇見那樣的人,人們才能從根本上脫離存在的孤獨,也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存在的不安。如此一來,才能奠定支撐我們繼續活下去的最低限度的穩定基礎。

在社會弱勢族群的街頭靜坐現場,經常可以看見一些同理他們的困境與痛苦,聲援他們立場的市民。一位上班族每天下班後,固定前往靜坐現場,陪伴他們直到深夜,休假或週末甚至全天守在靜坐現場。聽到旁人為自己的工作感到擔憂,他毫不猶豫地吐露自己的心聲。「每次來到靜坐現場,都覺得自己很幸福。」他很感謝眾人,說現場的夥伴總是真誠歡迎自己、笑容以對,所以無論在靜坐現場待多久,他從不覺得疲累。「利他是最好的利己」, 這句古老的命題在證明自我存在方面,更是實實在在的真理。

當「自我」逐漸消耗殆盡,需要什麼幫助?

無論是職場生活還是監獄生活,是富人還是窮人,任何人都必須生活在關係中。儘管如此,不管在何時何地遇見了誰,我們很少得到他人對「我」這個存在的關注或關心,這使得人們感到難過。存在本身就像不斷放電而沒有充電的電池一樣,電力正逐漸消耗殆盡。

電力即將耗盡的人,正處於情感極度孤獨、身體完全虛脫的狀態。這種狀態難以存活, 也不會消失。今日居高不下的自殺率和處於低谷的出生率,正是一幅赤裸裸展現我們社會與生命漸行漸遠的圖像。

當不安與恐懼、孤獨與虛脫達到頂點時,人們不得不尋求專家的協助。不過我敢說,這些人八九不離十會被診斷為憂鬱症。有時甚至在醫師做出診斷前,病患已經自行診斷為憂鬱症,只是為了拿藥才前往醫院就醫。醫師成了只負責給藥的藥劑師。

即使表現出的症狀類似,但在此之前,每個人的歷史、周遭環境和人際關係等個別脈絡不盡相同。然而一旦被置入憂鬱症這個嚴格的醫學規定之下,個別脈絡將盡數消失,徒留一具憂鬱症的形骸。憂鬱症這個診斷名稱,碾碎了我們的個別性。這個社會將憂鬱症病患視為全然相同的個體,也強調憂鬱症起因於生物學上的原因,即腦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 於是一視同仁地開給大同小異的抗憂鬱劑。

即使諮詢過專家,他們也幾乎不曾關注或留意病患的存在本身,這正是我們社會的現實情況。那麼我們該如何是好?在個人力量不足以對抗病症的時候,至少還是需要專家的幫助吧?是的。我甚至聽過有人被醫師宣判為「憂鬱症」時,不禁喜極而泣,彷彿第一次見到認同自己傷痛的人

不過可惜的是,多數時候幫助的效果只到這裡。當憂鬱症控制整個身體時,「自我」將再度退到陰暗處。那麼真正遭遇痛苦時,我們又該到哪裡去向誰尋求幫助?因此,我們首先得拋下這個先入為主的觀念:當我急切需要幫助時,唯有擁有專業證照的人才能給予幫助。如此一來,我們才能看見真正的道路。在此之前,最重要的是知道我所需要的幫助是什麼。看清自己需要什麼樣的幫助後,自然會知道何時、何地,以及如何尋求幫助。

作者介紹|鄭惠信

從事精神科醫師三十多年,曾與一萬兩千多顆心對話、分享。近十五年來,與政治人物、法律人、企業CEO和員工等各領域佼佼者暢談心事,同時也在社會各個角落陪伴心靈創傷者。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采實文化《好好回話,開啟好關係:用三句話暖進人心,做個支撐他人的成熟大人》(原標題:將他人當做空氣的社會氛圍)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