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能偏心到什麼地步?總是遭冷落的她崩潰哭訴:明明是四人家庭,但他們仨看起來真幸福

2020-09-16 16:58

? 人氣

偏心的父母總是相似的,而被冷落的孩子也有各自的苦楚。(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偏心的父母總是相似的,而被冷落的孩子也有各自的苦楚。(示意圖非本人/すしぱく@pakutaso)

在看電影《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的時候,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松子的父親帶了禮物回家,當時7歲的松子滿懷期望地伸手去接,父親卻只將皮包扔給松子,拿著禮物上樓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松子就那樣看著父親上樓的背影,看著父親把帶回家的禮物送給了臥病在床的妹妹。

「父親只憐愛弱病的久美,而我總是一個人。」

父母能偏心到什麼地步?「明明是四口之家,他們仨看起來真幸福。」

朋友跟我說她從小就知道,父母更偏愛妹妹。

在外讀書時,她扛得住巨大的學業壓力,扛得住沒有朋友的孤獨,但有一天晚上,她看到爸媽把微信群頭像換成了三把牙刷,兩大一小,是爸爸媽媽和妹妹的,沒有自己

那時她備受打擊,自己在宿舍裡邊哭邊說:「他們仨看起來可真幸福啊。」

因為身邊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那種和家人同在一個屋簷下卻不被關注的感覺,鮮少有人能理解。更多的時候,他們還會一臉嚮往的說:「 真羨慕你有個妹妹啊!有個伴兒的感覺一定很好吧。 」回答「還好」的時候,連她自己都覺得笑得勉強。

後來長大了才發現,偏心的父母總是相似的,而被冷落的孩子也有各自的苦楚

我們這代人,家裡迎來第二個孩子,通常是比我們小很多。有些是7、8歲的年齡差,有些則更多一些。從弟弟或妹妹出生前開始,媽媽和她肚子裡的小寶寶,就已經成了全家的中心。

而且現在還有一種迷之習慣,很多人會去問老大說:「馬上要有弟弟/妹妹了,開不開心呀?」如果說開心,那麼大家就會報以「這孩子真懂事」的讚許目光,但只要表達出一些不滿,就有可能會被批評,被說小心眼。

但其實作為一個孩子,面臨著要和別人分享父母家人對自己的愛,本來就很有理由不開心,就算是和有血緣關係的弟弟/妹妹分享,不開心也沒有什麼錯。大人們在這時多半會安慰說:「都是親生的,大的小的一樣疼啊。」

但隨著弟弟/妹妹的出生和長大,父母親戚們的偏向開始逐漸顯露出來。一開始可能是一些生活瑣事,比如爸媽一進門會先去抱小朋友,親戚們來串門,一進門的第一句話也是:「小不點兒在哪呢?」

慢慢地,照顧他也成為了你的一部分責任。如果他做錯事,還可能會被說是哥哥/姐姐沒有帶好頭,沒有做好榜樣,或者是你照顧不周;

然而要是你表現得委屈了,或是抱怨幾句,還可能被父母斥責:

「又小心眼兒了吧?」

「你都這麼大了,弟弟/妹妹還小,讓一下他又怎麼了。」

朋友說每到逢年過節,她的父母還會和周圍的親戚朋友驕傲地說:「別看我們家兩個孩子,我們可從來不偏心的。」

當時她只是感覺無話可說。

父母為什麼會這樣偏心?

他還小,你讓一下不行嗎?

我朋友說,她爸媽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你妹妹還小,你讓一下不行嗎?」

父母這輩人,多多少少還是更加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在傳統文化中,平輩之間年長的總是要「讓」年紀小的,其實這也沒什麼問題,很多年長的孩子,包括我也認為自己應該讓弟弟妹妹。

這套「大的讓小的」的行為準則會產生代際間的傳遞:我小的時候大家讓著我,我長大後也會讓著比我小的孩子。

但是,當在只有兩個孩子的小家庭時,常常會有的不公平就是:先出生的孩子沒有哥哥姐姐,沒有體驗過「被讓著」的感覺,而弟弟妹妹一出生就已經是萬千寵愛於一身了

「都說我要讓弟弟/妹妹,那誰來讓我呢?」

養你的時候沒經驗,犯了不少錯

有人說過這樣的話:「我們養第一個孩子的時候,沒什麼經驗,很多地方沒做好。養第二個孩子就有經驗多了,就想對她好一點,作為補償。」

而這樣的情況,在有二胎的家庭中並不罕見。

就像家庭治療師Meri Wallace描述的那樣,在養育第一個孩子的時候,父母由於缺乏經驗,會更多地抱著「試錯」的心態來對待孩子,在細節的地方也容易過度管教。

這就使得第一個孩子在性格發展上容易受到局限,比如過於完美主義,或是有討好他人的傾向(Wallace, 1999)。

而當第二個孩子出生後,父母往往更加有經驗了,在管教方式上更加寬鬆、理性。有了這種養育方法與心態上的調整,自然也就更有能力去愛第二個孩子。

但這種補償心理是讓人很難接受的,這就像是人們常說的「我爸媽是覺得大帳號練廢了,所以再開個小帳號嗎?」

一個有些無力的現狀 

儘管最小的孩子往往是被父母寵愛的那個(Salmon & Schumann, 2012),但除去出生順序,父母究竟偏心誰,也會受到其他因素影響。

在較為注重性別平等的環境中,父母經常因為女孩兒乖巧可愛,而更容易偏向女孩兒。而在父權結構較為明顯的環境中,父母總是更偏向男孩兒,並把最多的資源投注在男孩兒身上。因為當養育孩子的資源有限時,父母可能會更願意把資源給予更可能存活下來並繼續養育子女的後代(Shrira & Foster, 2009)。

我們不止一次讀到過「家裡不讓姐姐讀書卻攢錢給弟弟買房」這一類的社會新聞,每次讀到還是會覺得有一絲憤怒和無力。

後來,孩子們都長大了

他們過得怎麼樣?

1、被冷落的孩子:長期的低自尊(low self-esteem)

文章開頭提到的那個因為牙刷而崩潰的女孩,在這個年紀也算是人群中的佼佼者。但她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似乎無論如何努力,都無法獲得父母的認可,也無法真正認可自己。

按照她的話說:

「妹妹什麼都不用做,就會被在乎。而我,做什麼都沒用,總會遭人嫌棄。」

即使她平時工作能力和人緣都不錯,這些對自己的負面評價和低落情緒仍然會時不時會跑出來,困擾著她。

2、被偏愛的孩子:強化手足間鬥爭(sibling rivalry)

親生兄弟姐妹之間的競爭(sibling rivalry)是成長過程中躲不過的一部分。什麼爭個玩具打個架都是表象,競爭的核心,是來自父母的愛與關注。

這樣的行為是可以被強化(reinforce)的。當被偏愛的孩子發現,可以通過做某些事情來獲得父母更多的愛與關注、在手足間鬥爭中勝出的時候,他就可能會選擇繼續與另外的孩子敵對

我朋友曾經因為管教妹妹,而被她媽媽罵了一頓。後來有好幾年,她妹妹只要看到媽媽走進房間,就裝作害怕姐姐的樣子,來讓媽媽更心疼她。

朋友說,那幾年她們的關係,比起姐妹更像是敵人。

3、每一個孩子:最終都會有負面影響

研究表明,當父母區別對待孩子、偏心其中一個的時候,對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定的負面影響(Boyle et al., 2004),包括促成反社會及暴力行為,或影響認知功能。

出人意料的是,對於那些被偏愛的孩子來說,看起來他們在手足間鬥爭中獲得了一輪又一輪的勝利,卻並不會因此過得更好。

儘管選擇去爭奪父母的愛與關注,被偏愛的孩子在心底也明白,自己無法獲得親密的手足關係,或是在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心懷愧疚。

父母偏心,很多時候只是家庭問題中的一環。當它與其他的問題環環相扣,就變得解不開、化不清,一碰就嘩啦啦響成一片。

我們不打算勸看到這裡的你去和家庭和解,也不想寫一些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所謂的「解決辦法」。

因為我想你可能已經做過很多嘗試和努力,也明白現在這種讓人不舒服的局面,不是一句和解就能扭轉的。

所以呢,在最後想跟大家分享一個瞬間: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結尾,松子一個人回到空蕩蕩的家裡,輕聲說,我回來了

沒人應答。

而打開彈幕,看見的是滿屏幕的「歡迎回家」。

送上一個松子最後不再為了討好爸爸做鬼臉之後的無敵微笑!

參考文獻:

Boyle, MH, Jenkins, JM, Georgiades, K., Cairney, J., Duku, E., & Racine, Y. (2004). Differential-Maternal Parenting Behavior: Estimating Within- and Between-Family Effects on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 75(5), 1457-1476. 

Foster, JD, & Shrira, I. (2009, January 10). When Parents Play Favorites. Psychology Today. Retrieved July 26, 2017.

Salmon, C., & Schumann, K . (2012). The secret power of middle children: how middleborns can harness their unexpected and remarkable abilities. New York, NY: Plume.

Wallace, M. (1999). Birth order blues: how parents can help their children meet the challenges of birth order. New York: H. Holt.

文經授權轉載自簡單心理(原標題:明明是四口之家,他們仨看起來真幸福)

責任編輯/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