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折筷子》3種超展開結局!閱讀時,你能同時思辨和創作嗎?

2016-05-02 08:30

? 人氣

一根筷子,輕輕折就斷,那一把筷子呢?

一根筷子,輕輕折就斷,那一把筷子呢?

編按:你有多久沒收到一封信?還記得閱讀書信的感覺嗎?接下來,把自己化身書中主角「長耳兔」或許你會在文字中找到生命中的答案…

好學的長耳兔: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人的一生都在學習,閱讀是最容易的一種方式。因此培養閱讀習慣,被視為終身學習的一部分,良好的閱讀習慣,使人生命豐富、生活美好。

因為科技文明進步,現代人的學習管道增加,閱讀的媒介不止於紙本,還有電子書、網路、手機...人們可能時刻都進行閱讀活動,卻因為太容易進行了,使得閱讀變得隨興,而缺少了專注的品質,資訊太大量而不知如何判斷,也缺少閱讀的方法。

我小時候閱讀傳記,讀到美國總統林肯童年熱愛閱讀,每天到圖書館讀書,有一位老者觀察他甚久,告訴他讀書須有系統,若是隨意亂讀書,知識會變得零散而無法積累。林肯從此以後,便開始有系統地讀書,終於成為偉大人物。

我不知道傳記是否真實,也不知林肯如何系統性地閱讀,亦不確定系統讀書與偉大之間的關聯。但是我可以確認的是,閱讀需要一些方法,當我有方法的閱讀,日積月累,便看見影響力。

閱讀需有判斷力

資訊大量充斥的時代,各種說法都有道理,比如有報導說喝咖啡有害健康,並舉出各種數據佐證;也有營養師寫一天一杯咖啡,不會危害身體,反而更健康;更有醫師說明,一天三杯咖啡都健康,不要過量即可。

哪一個才是對的呢?還是統統都對?或者統統都錯誤?當我仔細閱讀報導的資訊,發現他們提供的分析數據,各有不同的取向,如何養成判斷力呢?

你還是個學生,除了功課之外,閱讀的內涵大多以故事為主,讀故事也可以訓練判斷力。

很多人透過故事去講述一個道理,但是故事與道理之間,是作者設定的聯繫方式,並非肯定的答案。比如我在信裡講的故事,也有想要傳達的道理,但與其他人想的道理並不相同。

讀過下面這個傳統故事嗎?

有個富翁有七個孩子,但是七個孩子各行其是,不懂得團結合作,讓富翁感到很苦惱。富翁深怕有天亡故了,七個孩子分崩離析,不懂得互相幫忙,那該如何是好?

有天,富翁將七個孩子找來,給他們一人一根筷子,要他們將筷子折斷。七個孩子輕易地將筷子折成兩半,富翁點頭稱許之外,另外拿了一捆筷子,共有七根筷子綁在一起,要孩子將筷子折斷。七個孩子輪流試了一次,始終無法將一捆筷子折斷,富翁這時捻著鬍子說:「這樣你們明白了嗎?一根筷子的力量很小,七根筷子合在一起,力量便大了許多。」

故事在這兒結束了。

故事結尾處,寫了一段寓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團結力量大」。

我小時候讀這個故事,並不覺得好看,覺得頗為無聊。那要如何從故事裡,學會判斷力呢?

通常去問「為什麼」,是一個好的方法。問「為什麼」的同時,也能夠自己深入思索。

為什麼富翁會用筷子測試呢?孩子為什麼這麼聽話呢?互相幫忙一定是好的嗎?若是做壞事互相幫忙呢?如果是貧窮的父親,也會擔心孩子不團結嗎?是不是富有的子弟,比較不想團結?他們兄弟的關係不好,也許才是原因吧!並不一定是不想團結。要折斷筷子,需要用到團結嗎?

從簡單的故事裡,提出思辨的可能,便是訓練判斷力的一個方式。從一個故事,你可以想到多少個為什麼?可以提供多少自己的意見?

創造的力量

我們閱讀書籍,看作者透過創作表達思想、感情與故事,一般人在閱讀時,腦袋中有畫面、心思與情感都被牽引,進入創作者的精心安排之中。不妨在閱讀的過程,讓自己成為一個創作者,在閱讀作者創作時,思索自己會如何創作?

比如七根筷子的故事,有人這樣創造:

富翁有七個孩子,但是孩子從來不互相扶持,讓富翁感覺困擾,想著龐大的家業會不會守不住?

在一個滂沱大雨的夜裡,富翁端著一碗泡麵,坐在窗前看著雨夜的動態,發現村子裡淹水了,家家戶戶互相幫忙,協助彼此脫離水患。富翁的居家地勢較高,因此不被水患影響,但是富翁看了這一幕,感嘆別人懂得互助合作,為何自己的孩子們不懂呢?想到此處,他心裡突然緊了一下,手中的衛生筷應聲折斷。富翁看見脆弱的筷子,覺得自己的孩子彷彿筷子,不懂團結的後果,就是勢單力薄呀!富翁決定要孩子們回家,好好為他們上一課。

孩子們回來了。富翁給他們一人一根筷子,要他們折斷筷子。

老大第一個不願意,質疑為何要折斷筷子?

富翁很生氣說:「要你折,你就折,為何你總是這麼多問題?」

老大也不高興地說:「為何你總是命令我,又不說明原因?」

富翁更生氣了:「你先折斷,我再告訴你,難道不行嗎?」

老大嘀咕著:「每次都這樣!命令特別多!而且筷子不用錢嗎?何必這麼浪費?」

老大輕而易舉,將筷子折斷了。

富翁點頭說:「這樣就對了!現在給你七根筷子,把筷子折斷!」

老大又有意見了:「老爸!你現在有錢了,就可以這麼浪費嗎?折筷子好玩嗎?你不是要說明原因?」

富翁生氣地說:「你廢話怎麼這麼多?這一次折完,我就會告訴你了。」

老大搖頭嘆息,不想爭辯的他,拿起七根筷子,乾脆俐落地一聲「啪!」筷子應聲折斷了。

富翁傻眼了,喃喃自語說:「想不到老大力量這麼大呀!」

老大聽見了,落寞地說:「你從來都不瞭解我吧!」

富翁這才回過神來,沉吟了一下,拿出十四根筷子,要老大折斷。

老大非常不耐煩地說:「要折多少根筷子?能不能一次拿出來?」

富翁點點頭,心想再大力氣也折不斷七十根筷子吧!因而一口氣拿了七十根筷子出來,遞到老大的手上。

老大正眼也不瞧一眼,雙手一掰,七十根筷子應聲斷了:「你可以告訴我了吧?為何折筷子?」

富翁失了神說:「我要你們明白,團結力量大的道理。」

老大回應說:「有能力的人,為何要跟別人團結呢?」

親愛的長耳兔,「有能力的人,為何要跟別人團結呢?」是應對著「團結力量大」的寓意,而發展出來的故事,這是創造力的細膩展現,雖然不與人團結,在強調互助合作的社會上,並非是一個好觀念,但是創造力的發展,本就是從大膽的嘗試開始。

也有人改編成完全相反的故事,我簡單呈現出來。

因為七個兒子不懂團結的重要,富翁要他們回家,拿出一根筷子要老大折。老大對著筷子折了半天,怎麼都折不斷!老二接手過來,也是折不斷!老三問富翁:「這是什麼材質的筷子?」富翁沒好氣地說:「脆弱的衛生筷!用力折斷它!」

沒想到從老大到老六,無人能折斷一根筷子。聰明的老七說話了:「哥哥們!我曾看過七根筷子的故事,講的是團結力量大,不如我們共同折斷一根筷子吧!」

因此七個孩子,各分出手來,打算團結合作,折斷一根筷子,富翁則在一旁加油。七個孩子折了五分鐘,終於聽見啪一聲,斷了。

不過,是大哥的手斷掉了!

寓意:一群蠢材,就算是團結,力量也不大吧!

為了思辨,創造出一則呼應的故事,顯示閱讀過程中,不只當一個讀者,也可以當一個創造者,閱讀就更有趣,收穫也更多了。

長耳兔,你可以改編成什麼樣的故事呢?

停頓、參與、選讀與重讀

閱讀一本書,尤其是故事書,閱讀者習慣被故事牽著走,忽略了文章中的詞句,忽略了故事創造的情境,也忽略了思想性。

有人閱讀很多書,卻不一定對寫作有幫助,也不一定從書中獲得好處,只是將故事當成是娛樂,像看一齣戲或電影一樣的娛樂,那就太可惜了。

閱讀一本書,要懂得停頓,不是一口氣讀完,比如在故事精彩處,停下來思考,若自己是創作者,可以怎麼樣發展呢?文章中的優美詞句,是否被忽略或者被跳過去呢?故事中生動的場景描述,又是如何讓我感同身受呢?

當閱讀的人懂得不被故事帶著走,而是停頓試著先創造故事,這就是閱讀者的參與;當閱讀者投入其中,對故事人物感同身受,這也是參與其中;感同身受之餘,還能發展出自己的意見與思維,這樣的參與就更深刻了。

我這十年來,每年閱讀的書籍超過一百本,若是閱讀小說、故事,我會停頓下來,深入地參與,讓自己既是閱讀者,又是創作者,也是評論者。

我閱讀的書籍中,目前最大量的是文學、心理學與教育書,我有意識地選擇閱讀,因為我目前對這類書有興趣,先上網搜尋書籍評論,到書局翻翻書,再將挑選的書買回家,而且我會閱讀數次,依照我的習慣畫線、筆記與註記,重讀的過程讓我更深刻學習。我選讀的著作,每年都會有一些科普書籍,比如我剛閱讀完《動物的武器》、《第六次大滅絕》,從生物學上獲得很多心理學與教育的靈感。

為何我閱讀的類別廣泛?因為長年的閱讀,使得我對很多事物都保有好奇。比如近日發現的重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我會好奇地想要搞懂,在翻查網路資訊的過程,想起以前閱讀過的《萬物簡史》,便又重新取出閱讀。

選擇重要的書、自己喜歡的書來閱讀,是我這些年來的習慣。對於有益的書,反覆重讀數次,也是我近年的習慣。我發現思維因此變得寬闊,專業知識也變得精深許多,比如我僅大學畢業,大部分學問都是靠閱讀而來,我有了最佳的學習利器。

親愛的長耳兔,我也邀請你試試看,選擇重要的書閱讀,並且能夠重讀,而且懂得停頓參與,閱讀將變得美好,人生也隨著美好了。

廁所與浴室都擺著書的阿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寶瓶文化出版《心念:25堂從情緒引導學習的內在課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