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  

約 43 項搜尋結果
家屬不解手術中加蓋「被子」竟要自費千元,這條被子其實是為了導暖風的拋棄式保溫毯,用來維持患者的體溫。(示意圖/取自pexels)

手術中覺得冷「加條被子要1000元」還不能帶走!家屬怒問真相,用得好可保命

2018 台灣醫療科技展精彩回顧,共累積超過七萬人次參與

超過七萬人次參與!2018 台灣醫療科技展精彩回顧

擁有醫療背景的台北市長柯文哲,11/29參加醫療科技展開幕(攝影 / 甘岱民)

讓柯P不願離去的「醫療科技展」是什麼?從科技醫療到疾病檢測,科幻般的日常一次體驗

科技醫療的快速發展,在軍隊之中也出現新的應用(圖 /蘇仲泓攝)

無人機、智能眼鏡的出現,如何改變了戰場的醫療救護? 醫療科技展展出最新應用!

聽力除了對生活的重要性外,也和智力發展、語言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新生兒的聽損問題非常需要重視(圖 / photoAC)

每1000名新生兒便有1~2名聽力損失嚴重… 透過科技醫療,孩子如何找回聲音?

慢性病的病人必須長期與疾病共處,對於生活的小發現和參與,都可能改變自己的生活品質和護理人員的工作效率(圖 / 擷取自youtube)

病友和護理人員一起發明新工具?好創意、好制度讓病友生活和護理工作一起改變

隨著身體逐步老化,將會開始出現各種疾病,但你知道肺炎與吞嚥障礙息息相關嗎?(圖 / photoAC)

為何老年人常有原因不明的肺炎?最容易被忽略的口腔衛生,是長者健康的隱形殺手!

心肌梗塞患者在患病一週後,可能尚未完全度過危險期,如何監測心律將成為救命關鍵(圖 / すしぱく@pakutaso)

刺耳鈴聲深夜警示!在鬼門關前搶救病患,雲端系統隨時把關病情

女性一旦發現自己得了乳癌,往往就得擔憂自己是否必須切除乳房;但在機械手臂的幫助下,如今有更好的可能性(圖 / stocksnap)

機械手臂讓乳癌患者保住乳房!智能化乳癌療程,讓女性生活更自在

台灣向來在臂神經叢領域擁有世界頂尖的手術技術,而在義大醫院杜元坤院長的推動下,如今更進一步以AI來進行病情判斷與治療預測(攝影 / 陳鈞煥)

AI結合臂神經叢技術能預測「恢復程度」!高雄義大醫院成功將手術成功率提升到80%

台北市長柯文哲29日受訪時被問到與立法院長蘇嘉全的交情,柯文哲說私下沒什麼交往。(甘岱民攝)

勝選後蔡壁如將離開北市府?柯文哲:覺得她很想走

台北市長柯文哲29日上午前往南港展覽館,參加台灣醫療科技展。(甘岱民攝)

選後同台人氣比蔡英文高?柯文哲:我有主場優勢,現場一半被我教過

新生兒的黃疸現象,有可能導致嚴重問題,但父母卻很難憑肉眼判斷,該怎麼做才能有效幫助父母嬰兒的身體狀況呢?(圖 / MIKI Yoshihito@flickr)

該怎麼判斷孩子有黃疸?App簡單拍照就能確認風險,新手爸媽也能安心無憂!

統一企業公共事務室經理凃忠正分享旗下產品如何幫助輔助身體健康(攝影 / 風傳媒)

食品如何能調節血脂血糖、過敏體質?這12項政府認證的產品報你知

為何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及「Train the Trainer」項目值得關注,台灣頂尖顯微重建整形外科專家魏福全醫師,對此有獨到的心得(圖 / 魏福全醫師提供)

台灣人不熟悉的優勢,國際醫界卻高度重視?每年數十名國際醫師,來台學習頂尖醫療

在日常生活之中,我們不乏前往醫院看診的機會,不過你有留意過醫院有哪些新的變化嗎?(圖 / MIKIYoshihito@flickr)

你有注意過醫院的變化嗎?從3D列印到手術方式,新技術持續在醫院中演進!

(示意圖/たけべともこ@pakutaso)

憂鬱症、癌症都與「腸道菌」有關!台大成功研發技術讓馬祖胃癌發生率大減50%

當我們在談醫療服務的「科技化」時,指的是設備的不斷換新及高科技的導入嗎?(圖/photoAC)

醫療的科技化,就是更換新設備嗎?專家分享:「資訊整合」才是醫療科技化的核心

隨著科技的發展,手術房會和以前有什麼不同的樣貌呢?(圖 / sasint@pixabay)

「未來手術房」是什麼概念?從系統林立走向整合,手術房也能越來越智慧!

電子病歷就是不用紙嗎?在無紙化的背後,實際上還有更多價值在其中(圖 / vjohns1580@pixabay)

電子病歷就是不用紙嗎?從中山附醫的病歷演進,看見提昇醫療服務品質的重要精神!

中風、肝硬化是我們生活的重大隱憂,不過隨著我們對科技的掌握越來越高,更多可能的解決之道不斷產生(圖/pixabay)

面對中風、肝硬化、腦瘤...的新解方!醫院與企業的創新研發,為頑疾找出解決之道

台灣的醫療科技及人才獨步全球,吸引全世界的醫師前往取經學習(圖 / 擷取自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影片)

為何各國醫師要到台灣學習?兩大優勢讓台灣醫療聞名全球,醫療科技展呈現台灣影響力

目前政府所推出的「健康存摺」,若病患要申請醫療病歷,可能要等2-3天,且只有健保項目的資料能提供個人查詢(圖 / photoAC)

區塊鏈技術打造「智鏈護照」!24小時內取得病歷,「病歷共享」轉診超方便

11月底即將進行2018年度的台灣醫療科技展,對於台灣而言有什麼重要性呢?(圖 / Taiwan-Healthcare提供)

為何醫療科技展舉足輕重?醫師分享:這是國際認識台灣優勢的重要機會

年紀漸長,長輩的身體會慢慢出現變化,有些狀況是自然的衰退,但有些狀況卻是必須尋求醫療協助的疾病(圖 / photoAC)

記憶不清、行動不便,只是老化的自然現象嗎?當心忽略失智症與肌少症的可能性!

癌症向來是台灣十大死因之首,因此也是台灣醫療團隊不斷追尋突破的領域,不過在治療的過程中,實際上有許多我們想像不到的難處(圖 / Pixabay)

乳癌、肝癌、肺癌的治療有什麼瓶頸?放射腫瘤科新武器,讓治療成效大提昇

送長輩至照護機構,常常被視為是勉為其難的最後方案,但照護有可能是讓父母和子女的滿意的選擇嗎?(圖 / TusitaStudio@pixabay)

為何送長輩至照護機構總是勉為其難?「社區型園區」翻轉長照環境刻版印象!

在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有多樣免費檢查項目可進行檢測(圖 / 風傳媒)

失智症、癌症...疾病免費檢測!每日上千名額,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檢測項目總整理

日本笠間市成功運用大數據與雲端系統技術與醫療整合,讓民眾免去複檢的困擾,並能及時治療身體病痛,而日本的經驗又能如何套用在台灣呢?(圖 / gtknj@flickr)

為何日本笠間市能脫離醫療複檢折磨?大數據與雲端技術整合,成功治療一座城市

聽診器向來是醫師的常用配備,不過除了聽診器,你知道現在還有「視診器」嗎?(圖 / DarkoStojanovic@pixabay)

你聽過「視診器」嗎?醫師看診工具大進化,醫療科技展一次看盡最新健康工具!

過敏、肥胖、氣喘……等,都是現代人常見的身體疾症,但你知道這些症狀有可能來自同樣的機轉嗎?(圖 /翻攝自youtube)

氣喘、過敏、糖尿病可能與「腸漏症」有關!馬偕兒童醫院研究,顯示兩個可能解方

中西醫的理論各有所長,能如何結合起來幫助我們過得更健康呢?(圖/InterContinental Hong Kong@Flickr)

中西醫結合,3分鐘能了解身體狀況?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免費體驗最新健檢科技!

近年來跑步風氣日盛,但在跑步的過程中,你能察覺身體的異樣嗎?(圖/farmama@pixabay)

以為跑步就能健康?利用3D體感攝影機察覺細微變化,從姿態判斷出身體問題!

如何保持牙齒健康,向來是維持生活品質的頭等大事(圖/フリー素材アイドルmikarika)

未來診所》植牙該怎麼一日完成?在數位化的全牙科,感受醫療科技帶來的舒適和方便

以腦瘤為例,「定位」是能否準確切除癌細胞的關鍵,在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中,將有各種精準執行手術的嶄新應用(圖 / StockSnap@pixabay)

為何癌細胞有時無法切除乾淨?從手術房中的座標和導航,看見醫療科技發展的走向!

中西醫的理論各有所長,能如何結合起來幫助我們過得更健康呢?(圖/InterContinental Hong Kong@Flickr)

中西醫結合,3分鐘能了解身體狀況?2018台灣醫療科技展,免費體驗最新健檢科技!

VR、AR、MR只能運用在娛樂嗎?在醫療科技展中,將能看見眾多改變醫療成效的實境運用(圖 / tmeier1964@pixabay)

走馬看花肯定後悔!2018醫療科技展展區公布,達人攻略教你看盡展覽重點

2018醫療科技展即將到來,但你知道如何逛展最聰明嗎?(圖 / photoAC)

怎麼逛醫療科技展最聰明?第一站首選「科技檢測」,達人教你重點項目不錯過

空氣汙染日漸嚴重,如今在日常生活中竟常常難呼吸到新鮮空氣(圖 /茜さや@PAKUTASO)

戴上口罩就能防得了PM2.5嗎?新鮮空氣太難得,專業品質標章成為健康關鍵

在科技演進下,許多過去像是科幻概念一樣的醫療方式,如今煉成了我們的醫院、診所和手術室(圖 / BryanChan@youtube)

為太空人設計的治療方式,如今在醫院中也有?2025年,有八成的手術將靠它完成

9月發表的Apple Watch Series4增加了突破性的功能(跌倒偵測及心電圖),總算再次掀起健康醫療應用的話題,奪得了消費者的眼光。(圖/翻攝至網路)

你願意讓機器人執手術刀嗎?當AI和機器人大舉進入醫院,我們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

我們每天很認真在消滅細菌,不過你知道有些細菌能讓我們活得更健康嗎?(圖 / _Alicja_@pixabay)

細菌竟能讓我們活得更健康?微戰爭開打,細菌、細胞與基因會怎麼影響我們的生活

難在工作與照護家人之間找到平衡,據調查,每年台灣有超過13萬人為照顧家人丟掉工作(圖 / caio_triana@pixabay)

每年13萬人為照顧家人丟掉工作.... 「介護離職」困境超越日本,我們該怎麼找回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