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高通膨時代與國人平均壽命的延長,如何準備足夠的退休金成為全民焦慮。然而,一位在49歲被「非自願性」離職的理財作家嫺人卻證明,即使起步晚、甚至零存款,透過紀律的投資與正確的策略,仍有機會累積千萬退休金,安心享受退休生活。她分享,自己退休七年後,退休金不減反增32%,期間還能去歐洲三次。
意外的提早退休路:從金融業主管到財務焦慮
嫺人過去在金融業擔任外商主管,從未想過自己會提早退休。她表示,49歲那年因公司合併,面臨「DNA不合」的檢討與部門輪調暗示,最終與同事一同離開。這次非預期的離職,讓她一度陷入財務焦慮,尤其習慣自主管理金錢的她,面對經濟來源的轉變,開始認真盤點退休金的管路。
回顧早期理財習慣,嫺人坦言,即使身在金融圈,她也只是遵循基本操作:定期定額投資基金,並設定20%停利、5-10%停損。然而,這樣的模式卻讓她發現現金流極不穩定,績效也常因追逐明星基金而在高點進場,導致報酬率不佳。她笑稱,這讓她一度「不相信金融圈」的投資建議。
擺脫盲投迷思:4%法則成為退休金管理核心
為了更系統地管理退休金,賢人深入研究並採納了美國盛行的「4%法則」。
1.核心概念: 假設退休金有1000萬元,每年可提領初始資產的4%(即40萬元)作為生活費。
2.抗通膨調整: 每年提領金額可依據通貨膨脹率調高,確保生活品質不因物價上漲而下降,如同「自己幫自己加薪」。
3.底層投資: 4%法則的運作基礎是將剩餘資金長期投入指數投資,建議配置股票與債券,例如股五債五(各50%)的組合,歷史平均報酬率約可達5-7%。
賢人以1000萬元退休金為例:第一年提領40萬元,剩下960萬元投資股五債五,每年約產生48萬元的報酬(5%)。扣除花費,年底資產仍有1008萬元。她強調,即便經過30年,在理想狀況下(例如60歲退到90歲),退休金仍能有數百萬元盈餘,提供穩健的現金流。
實戰資產配置:股六債四與指數化投資的選擇
儘管4%法則最早建議股五債五,但賢人根據自身風險承受度與市場狀況,調整為「股六債四」(股票60%、債券40%)的更積極配置。她從初期焦慮不敢全押股票,到逐步調整比重,展現了投資心態的成熟。
1.股票部位: 她選擇指數化投資,購買追蹤大盤的ETF(如台股0050、006208),並考量全球配置,投資全球股票ETF。她發現,相較於過去積極管理個股或定存股(如鴻海、國泰金),指數化投資雖無須耗費大量時間顧盤,長期報酬率反而超越自行選股。
2.債券部位: 她初期投資台灣長期公債和公司債ETF,但鑑於市場波動與升息不確定性,後期轉向配置美國中短期政府公債(7-10年期)和綜合債券(存續期間約6-7年),以降低利率風險。
打破高股息ETF迷思:追求成長而非表象收益
嫺人明確表示,她不贊成退休族將資金投入高股息ETF。 (相關報導: 退休後不想閒著,可以做什麼工作?9種輕鬆兼職「時薪上看1000元、在家就能做」,中高齡都適合 | 更多文章 )
1.長期報酬率落後大盤: 她觀察發現,高股息ETF的長期報酬率普遍落後大盤指數,不符合4%法則對資產成長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