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文化要給文盲讓步?這也能少數服從多數?漢字改讀音「將錯就錯」中國網友群起抗議

2019-02-24 14:00

? 人氣

與相對固定的漢字不同,漢語從古至今發音變化很大。(BBC中文網)

與相對固定的漢字不同,漢語從古至今發音變化很大。(BBC中文網)

說(shuì)服變為說(shuō)服 ,一騎(jì)紅塵變為一騎(qí)紅塵……近日,一篇有關漢字改音的文章在中國持續引發熱議。

這篇題為《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社交媒體帖文稱,中國有關部門在字典中修改了部分漢字詞語的普通話讀音,包括把很多常見詞的發音「將錯就錯」,改為大多數人都讀錯的用法。

該帖文迅速成為微博的熱門話題,很多網友質疑這將導致發音混亂,稱「我可能上了個假學」。中國教育部下屬部門則回應稱,目前讀音的修改計劃尚未通過審議,暫應以原讀音為凖。

如同英語中同一個單詞偶爾也會出現不同讀法一樣,漢語普通話中圍繞同一個漢字出現不同讀音的爭議由來已久。有時候,甚至能引發一場抗議或官司……

錯音「轉正」?

在引發討論的貼文中,作者列舉了多處詞語和詩詞中單字的讀音修改。例如,唐代詩人杜牧描寫秋天山林景色的名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的「斜」,從拼音xiá(音「俠」)改為xié(音「協」)。

在另一個案例中,更為常用的詞語「說服」中「說」字的讀音,被從shuì(音「稅」)改為常見讀法shuō。

很多網友對讀音的修改表達不滿。有網友認為,不能因為讀錯一個詞的人多了,就隨大流。

「為什麼文化要給文盲讓步?這也能少數服從多數?」一名網友說。

還有微博網友留言稱,「漢字古詩一直講究押韻,現在被改的不倫不類,當時的作者要知道了怕是要氣炸。」

教育學者熊丙奇對BBC中文說,修改已經確定的讀音會增加成本、焦慮,以及更不規範使用的情形。

但事實是否完全如此?

據中國媒體《北京日報》報道,網上熱議的很多詞語實際來自2016年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修訂稿)》,而這份修訂稿在三年後,仍未正式發佈。

中國教育部下屬的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回應中國媒體稱,由於改後的審音表尚未通過審議,還應以原讀音為凖。

不同讀音引發的矛盾

儘管此次熱議的改音可能是虛驚一場,但普通話漢字因為不同音產生的分歧並非新鮮事,有時候甚至引發爭執。

2016年,中國中央電視台的播音員郭志堅在招牌新聞節目《新聞聯播》節目中,將安徽省城市六安中的「六」按照常見讀法讀成「liù」。他隨後在微博稱,《現代漢語詞典》中,只有「liù」這一個音。

郭志堅的言論引發了很多網友的不滿,因為在當地,六安的「六」一直讀作「lù」。有六安本地網友稱,「六安讀lu是省政府同意的,歷史上叫了幾百年,現代詞典才編幾年?」

除了地名,一些姓氏獨特的讀音也常常「惹事」。

例如,2015年,就有一名姓單(在姓氏中普通話讀作「shàn」)的律師因不滿四川航空將自己登機牌上的姓名標做「Dan」,而對航空公司提起訴訟,索賠1元。

不斷變化的漢字讀音

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中國大陸以普通話為通用語,台灣以國語為通用語。雖然名稱不同,但兩者都基於清代的北京官話,絶大部分詞語發音相同。

香港、澳門的民眾和部分海外華人,則以廣東話作為母語。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黃國營對BBC中文說,在中國歷史上,戰爭和饑荒帶來的人口流動,以及當時的強勢方言,導致漢語讀音一直在發生變化。

「比如說,唐宋時代的官話的確更接近現在的一些南方方言。在一些詩句、地名、姓氏上,他們被保留了下來,」黃國營說。「古代漢語有很多單音詞,聲調也比較多,但到現在,普通話只有四聲,古漢語的『入聲』已經消失了。」

黃國營說,因此,很多引發爭議的兩種讀音,實際上是少數殘存的古音和今天標凖普通話發音的區別。保留古音還是統一用今音,「各有利弊」。

「保留多一點古音,有助於文化上的傳承,全部改為現代的口語讀音,有助於推廣和統一。所以,這是一種取捨,」黃國營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