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行列通行的道路,你或許也曾走過:《參勤交待不思議》選摘(1)

2019-03-03 05:10

? 人氣

今日的箱根已是日本知名的避暑休閒勝地,但在明治維新廢除參勤交代與宿役人制度以前,曾是江戶時代的交通要衝地點。(資料照,風傳媒)

今日的箱根已是日本知名的避暑休閒勝地,但在明治維新廢除參勤交代與宿役人制度以前,曾是江戶時代的交通要衝地點。(資料照,風傳媒)

引言格式:歷史劇或古裝劇中經常可以見到人來人往的道路。這些道路有時供武將帶兵打仗,有時供流浪者旅經各地。日本自古就有東海道、中山道等交通要道,每條要道都有多種功能,也有各自的歷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平常上學、上班或返鄉時行經的路線,說不定正是數百年前知名武將率領部下通過的道路,抑或是將金銀等貴重物資,大量輸往江戶或大坂的物流動脈。若我們懷著這般想像重新檢視手邊的地圖,或者實地走訪該道路,肯定更能體會歷史研究的樂趣。

要道上的宿場是由「換馬所」發展而來

古裝劇中常見的「宿場」並非江戶時代的產物,宿場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的驛制度(驛傳制)。如今日語的「驛」指的是列車停靠的地方,近代以前則指要道上供人換馬的場所。

日本於七世紀飛鳥時代引進驛制度,當時的主要道路每隔三十里(約十六公里)就會設置一處驛站並備有馬匹,聯絡中央和地方的資訊。長途跋涉會使馬匹過度疲累,因此驛站主要的目的便是供人換馬,同時也提供住宿設施給來往各地傳遞資訊的官員使用。

修復完成的東京車站紅磚驛舍與站前廣場,將成為東京新地標。(攝影:陳威臣)
如今日語的「驛」指的是列車停靠的地方,近代以前則指要道上供人換馬的場所。圖為東京車站。(資料照,陳威臣攝)

平安中期之後,驛制度名存實亡,但道路的使用率反倒增加,人們透過各條要道將莊園的農作物輸往都城,或是前往遠方的寺社參拜。驛站本來就是交通重地,這時驛站及其周邊更形成了所謂的宿場,該處不僅有旅店和飯館,甚至連青樓都有。

美濃(岐阜縣)的青墓、三河(愛知縣)的池田、相模(神奈川縣)的大磯等交通要衝,在平安末期就有相當大的宿場町 。宿場的管理者多為鄉望,擁有武士身分。此外,伊勢(三重縣)的伊勢神宮等知名寺社,吸引了許多遠道而來的參拜者,寺社周邊因而形成大型的門前町,日益蓬勃。

到了鎌倉時代,當時的幕府下令京都與鎌倉之間的旅店皆須準備快馬,以供運輸與聯絡之用。其他地區的宿場則各自發展,直到江戶幕府成立後,才確立了全國統一的宿場制度。

東海道的宿場常備百馬

江戶幕府設立了「道中奉行」一職,以管理東海道在內的五條要道。此職位由一名大目付與一名勘定奉行共同兼任 ,角色相當於現代日本的國土交通省道路局,負責整修道路、橋梁,以及經營宿場。各地宿場皆由道中奉行管轄,當地的藩主無權過問。

道中奉行底下負責處理各宿場事務的人稱為「宿役人」,宿役人的職位包含問屋(整座宿場的掌管者)、年寄(輔佐者)、帳付(事務員)等等。問屋場為整座宿場的中心,負責調度馬匹與扛轎、送貨的人員,將客人或貨物運送至鄰近宿場。這類業務稱作「傳馬」,其客戶十之八九都是幕府或領主的屬下,不過有時一般人也可使用。

宿場平時即備有許多馬匹與人力以供傳馬之用。1638(寬永15)年,幕府規定東海道每座宿場應配置百名人員與百匹快馬,中山道為五十人與五十匹,其餘要道則為二十五人與二十五匹。這些人馬是幕府向特定人家徵收來的,該義務稱作「傳馬役」。人馬不足時,幕府還會向宿場附近的居民徵收,稱作「助鄉役」。這類義務負擔極重,因此幕府有時會免除宿場與附近居民的地子(年貢),或給宿場一些補助金。

宿場町的居民不一定是當地人。江戶後期,尤其是在關東地區,有一些排行老二以下的農家子弟,因為無法繼承農地而窮困潦倒,流浪至宿場町住了下來。他們大多是好賭成性的賭徒,為了躲避官兵的追捕,而住遍各地的宿場。江戶末期知名的英勇俠客:國定忠治和清水次郎長等人,也是這類旅居宿場町的「渡世人」。

以JR名古屋車站前的高樓大廈群為背景的名古屋城大天守(圖/潮日本)
江戶時代旅店最多的東海道,相當於現在的三重縣至茨城縣間的太平洋沿岸地方,包括今日的名古屋。(資料照,潮日本)

參勤交代左右了宿場町的興亡

參勤交代的要道中,旅店最多的莫過於東海道,全國約有六成的大名使用這條路線,一路上約有三千間旅店。每座宿場的旅店數量各不相同,東海道最大的宿場為尾張(愛知縣)的宮(熱田),旅店高達兩百五十間,不過小型宿場一般只有十五間左右。

江戶時代的宿場本來就地處交通要衝,因此大多是自然形成的,但也有一些新建的宿場。相模的箱根便是一例,該宿場於1618(元和4)年設立,當時幕府從附近的小田原和三島等地各徵了五十人移居至此。

民間的商人與寺社參拜者雖然也常入住宿場,但唯有浩蕩的大名行列才能為宿場帶來大筆收入。明治維新時,參勤交代與宿役人制度皆被廢止,問屋場的業務也交由民間企業接手。宿場町從此轉變為現代都市,有些地區則因鐵路等新型交通網絡的建立,導致古老的宿場漸趨沒落。

例如上文提及的箱根在明治維新後,便失去了江戶時代的交通功能,重要性隨之降低。當時箱根既未開闢新路,也未進行任何建設,因而蕭條了一段時間。

然而,1886(明治19)年箱根離宮的建立,卻讓箱根再次受到矚目,從宿場町變身為熱鬧的避暑與休閒勝地。

豪華的本陣經營困難 旅籠多為農家兼營

大名行列與一般旅客抵達宿場町後,首先要到名為「番所」的檢查哨報到。江戶時代的人不能自由移動,去哪都必須向番所出示通行證、表明身分和旅行目的,並接受行李檢查。

像東海道的箱根這樣的交通要衝,設置的就不只是小小的番所,而是大型的「關所」,配有多名全副武裝的官兵。

江戶周邊的關所檢查得最仔細的莫過於「入鐵砲與出女」,意即攜入江戶的武器,以及離開江戶的女性。後者是為了防止大名妻子偷偷逃離江戶。主要宿場的番所也具備了小型關所的功能。

客人總愛拿走本陣的物品

宿場町最主要的設施就是旅店,分為最高級的「本陣」、次之的「脇本陣」、一般的「旅籠」與「木賃宿」。

本陣專供大名、朝臣與幕府人士使用,參勤交代時,藩主與其直屬隨從大多下榻於此。本陣的經營者同時也是名主(庄屋),即宿場的首長。有些宿場的本陣不只一間。江戶後期天保年間(一八三○~一八四四)東海道的五十三座宿場共有一百一十一間本陣,光是小田原宿就有四間。

如果一座宿場同時來了好幾組大名人馬,導致本陣客滿,還有備用的脇本陣可供入住。脇本陣雖然不如本陣高級,但仍比普通旅店大一些,平常下級武士和一般人也可使用。

本陣一般都設有付書院和獨立的大門。小田原的清水金左右衛門家是尾張德川家每來必住的本陣,面積高達兩百四十坪。本陣專供大名等貴賓使用,因此有些本陣還設有防止外敵入侵的設備,以及緊急時方便客人逃脫的密道。如此豪華的本陣經營起來非常辛苦。原因之一是本陣的規格太高,無法經常供人使用。

大名住宿期間的柴米油鹽也是一大開銷。大名入住時,一晚會付給本陣一至二兩,但這只是紅包而非正規的住宿費,如此微薄的金額並不足以應付本陣豪華設備的龐大開銷。

再者,本陣的經營者還得經常添購屋內物品,支出又添一筆。這是因為大名隨從中,總有些不肖之徒會偷拿本陣的物品,就像現代人偷拿飯店的高級菸灰缸一樣。

明治天皇與過去五百年統治日本的天皇不同,即使在死後也沒有被人遺忘。死後他被尊為神,受到了高度崇拜,他的生日(11月3日)成為了全國性的假日,被認為是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慶典。(圖/澎湃新聞提供)
明治維新後參勤交代的廢止成為最後一根稻草,迫使許多本陣關門大吉。(資料照,澎湃新聞提供)

江戶後期,各藩都因財政惡化而盡量減少支出,包給本陣的紅包也隨之縮水,有些藩主索性不住本陣。明治維新後參勤交代的廢止成為最後一根稻草,迫使許多本陣關門大吉。

馬匹的住宿費竟然比人高!?

旅籠即一般的旅店,除了住宿外也提供餐點。旅籠一詞原指旅行時放置行李、食物或馬飼料的籃子,許多提供食宿與馬飼料的旅店都會將旅籠放在門口,後來旅籠便成為這類旅店的代稱。

江戶時代旅籠的數量不斷變動,不少旅籠是由農家所兼營。旅籠的需求也會受到季節影響,在寒冷的冬季人們大多不願出門,使得旅籠門可羅雀。

江戶中期以後流行所謂的「御蔭參拜」,民眾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蜂擁至伊勢神宮參拜,還順道至京都、大坂觀光。一時之間旅籠如雨後春筍般開設,但大多很快就歇業了。

每座宿場的旅籠基本上都是雙層建築。旅籠不像本陣設有大門和玄關,但仍具備土間(與地面同高的空間)、板之間(木地板空間)、房間、客廳、廚房、倉庫、浴室等等。

旅籠的等級分為上、中、下三級。例如東海道的保土谷宿有六十九間旅籠,其中有七間上級、二十六間中級、三十六間下級。上級的坪數為六十坪以上,中級為三十至四十坪,下級為十二至十五坪。小型旅籠多為農家兼營或家族經營,不過仍有大型的專業旅籠,面積可達一百坪,這類大型的旅籠通常都會雇用許多幫手。

木賃宿較旅籠更次一級,皆為平房。旅客入住時只須支付煮飯的柴火費(木賃),但必須自己買食材來煮。木賃宿直到中世都是旅宿的主流。

江戶末期,旅籠的住宿費一晚要一百八十至兩百文,本陣則為兩百至三百文。然而不只人類要在宿場歇腳,馬匹也得受人照料。根據紀錄,加賀藩第十二代藩主前田齊廣一八一八(文政元)年下榻越後的糸魚川時,其隨從入住本陣的費用為一人兩百八十文,但將馬停在本陣的費用卻是一匹五百文。馬匹的住宿費竟然比人還高。

*作者山本博文為歷史學家,現任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教授。著有《參勤交代》、《階級與序列的日本史》等多部作品,亦擔任《藩主後日談》、《趣味橫生!江戶三百藩的歷史》等多部作品的監修者。本文選自作者著作《參勤交待不思議:省錢、趕路、抄捷徑!揭露「參勤交代」的祕密與謎團》(榻榻米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