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數字是政治,不是數學:《正解!中國經濟數據》選摘(1)

2016-03-29 05:20

? 人氣

對中國市場調查的需求日益增加,也催生了各種不同的市場研究機構。1990年代,許多類似的研究機構陸續成立,但其中不少家被發現另有目的,還有一些是中國政府的分支機構,拿政府公告的一般資料來唬弄信以為真的客戶來賺錢;也有一些惡質公司拿市場研究做幌子,從事洗錢等地下工作。這些公司大部分都已消失無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時,中國也有許多既得利益者,用各種正當理由傳送出資料(往上傳或往下傳,視需要而定),以躲避稅務機關的查核;或是把投資人的虧損隱藏起來;或是把貪腐而來贓款轉匯到國外銀行的帳戶內,購買奢侈品、豪宅,或是供應情婦的小孩讀私校,或是償還最近到澳門欠下的大筆賭債。由於缺乏妥善的審查或只拿到刻意傳送的數據,所以這些事情報章雜誌通常都無法披露。但只要一旦見諸媒體,往往就是既定事實了。

其實不只是政府,在中國社會及產業的各個階層,都有強大的動機為了特定目的去調整數據,而不是以取得真實資料為目的。即使有人認真地去研究市場規模及公司的市占率,也不會知道哪個環節的資料有問題。這種現象幾乎不可能杜絕,也會讓數字的產生受到質疑。在人口較少的國家,這種誤差幅度還沒那麼嚴重,但在人口眾多的中國,這種誤差會被放大。

過去20年爬梳中國資料的經驗告訴我,即使是被認為絕無瑕疵的數字,也可能只是幻覺,最好還是更切實一些,學著去觀察那些隨手可得的數字背後的意涵,盡可能過濾當中的雜質,用所有可能的方法和定義去深入了解其中的玄機。最重要的是常識,這要靠直接觀察來累積,因為關在象牙塔裡研究公開的資料已完全沒有用處。想要了解中國市場的真實樣貌,實際走上街頭,實地觀察是最好的方法。

中國又大又複雜,需要更精密的思維和更細緻的理解,不能僅從取得的數字來解讀。關於中國,最大的迷思也許就是:數字的確傳達了許多訊息,也是理解這個國家的重要方式,值得我們去關注它們所隱喻的意義。直至現在,許多我們已知道是錯誤、無用的數字,還是繼續被引用。

關於中國各種統計數字的爭論不會停息,唯有深入分析、小心求證,才是王道。

郭馬修和他的新著《正解!中國經濟數據》(早安財經)
郭馬修和他的新著《正解!中國經濟數據》(早安財經)

*作者郭馬修(Matthew Crabbe),為研究機構「解讀亞洲」(Access Asia)合夥人,深入研究中國零售市場多年,認為官方公布的零售數字無法呈現中國消費市場真正樣貌,花費極大心力在互相矛盾的數據中梳理脈絡。過去20年來,曾針對中國消費市場發表過數百篇研究報告,備受媒體矚目。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正解!中國經濟數據》(早安財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