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數字是政治,不是數學:《正解!中國經濟數據》選摘(1)

2016-03-29 05:20

? 人氣

《正解!中國經濟數據》書封與作者

《正解!中國經濟數據》書封與作者

重點不是「正確嗎」,而是「為什麼」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像中國這樣龐大、人口這麼多的一個開發中國家,統計資料會出現一些誤差是可以理解的。就算是規模小得多、經濟高度開發的國家,統計數字也只是實際情況的估計值。

因此,本書不是要計較中國的統計資料,或是其他資訊多麼不精確。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是要提醒大家:了解中國的資料,必須先了解這些數字是如何、為什麼被定義、收集和公布,以及當資料有疑問時—無論是被誇大或被隱瞞—可以怎麼辦。當中國這顆經濟新星持續升起,需要了解中國數據的人會越來越多,也成就了本書的寫作。

我自己對中國相關數據的涉入,是從研究中國消費者商品與服務開始,一路持續至今。1994年,我在歐睿信息諮詢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擔任中國市場研究員時,開始撰寫一系列有關中國消費市場的報告。後來我跟搭擋保羅.法蘭奇一起成立了「解讀亞洲」(Access Asia)研究機構,也針對中國消費市場寫了一些專業的貿易報告。此後我的工作就變成試著去解讀過去20年中國經濟黃金時期中,資料經常出現矛盾的現象。

當時的經驗告訴我,對於中國發布或引用的資料,都必須無比謹慎應對,包括其來源、計算方法、定義、發表方式、政治目的、時機點,以及對它的解讀等等。如今當被問到對中國經濟的觀點時,我會很清楚使用那些有點無趣的技術細節,告訴他們在研究中國市場時必須非常小心地解讀中國經濟的數據,挑戰那些在中國已被普遍接受的觀點及運作方式。多數人第一次踏上中國土地時,都會發現和他們原本想像的全然不同。我從1988年就開始走訪中國各地,至今仍不時會感受到來自不同文化的衝擊。

本書分為三部。第一部是總體經濟的數據;第二部是企業、貿易和產業資料;最後一部是與中國人民及消費者市場相關的統計。這三部都在建構中國資料形成的真實情況,讀者能夠從中認知環繞這些數據的議題,從而更謹慎地接近中國市場。

我無意貶低中國,也不是勸大家對中國敬而遠之──事實上,恰恰相反。我期望能為讀者提供一些例證,讓你們能夠用更嚴謹的態度,去面對「中國奇蹟」下各種關鍵與誇張的數字。

不要問對不對,要問:為什麼?

在中國,資訊的政治敏感度很高。在蘇聯式共產主義領導的經濟模式下,統計數字被認為是政治學而非數學。資料有可能在任何情形下,無預警的被冠上「國家機密」。因此本書要提醒的一點是:了解中國,不是花太大力氣去追求資料的正確性,而是應該著力在這些資料為何被計算和公布?背後有什麼數字被隱藏?為什麼?以及公布的數據究竟代表什麼意義?在中國,最容易被公開取得及傳播的資料,背後往往都有政治原因,就像西方民主政黨也會基於推廣其特定的訴求,選擇性的在某些資訊上集中火力,以達到其政治目的一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