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別潛在恐怖分子?學界:標籤化無濟於事,徒增無辜牽連

2016-03-28 18:57

? 人氣

比利時布魯塞爾22日遭遇恐怖攻擊後,菲律賓民眾為其哀悼(美聯社)

比利時布魯塞爾22日遭遇恐怖攻擊後,菲律賓民眾為其哀悼(美聯社)

近年來,恐怖攻擊頻傳,為了打擊恐怖主義、及早掌握潛在恐怖分子,西方國家絞盡腦汁。提到打擊恐怖分子,各國政府往往希望專家能列出一份「清單」,裡頭包括潛在恐怖分子的個人特質或背景,接下來,政府只要找出符合這些特徵的人士即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多年來的眾多研究指出,這種方法可能不管用。就算這種清單真的成功誕生,面對被認定99%機率為潛在恐怖分子的人,政府該怎麼辦?學界似乎未有定論。

比利時布魯塞爾22日遭遇恐怖攻擊後,民眾在地板上留言(美聯社)
比利時布魯塞爾22日遭遇恐怖攻擊後,民眾在地板上留言(美聯社)

掌握特定特徵?

2001年發生911事件後,研究人員曾鎖定多個因素進行研究,例如貧窮、輟學等,結果並未發現顯著關聯。即使如此,到了十多年後的現在,提到打擊恐怖主義,執法機關及部分社會團體仍將「經濟因素」列為關鍵指標。

事實上,根據多個研究指出,若無法跳脫這種「依靠特定特徵」辨識恐怖分子的思維,幾乎每個人都可能被政府視為潛在恐怖分子。研究人員曾列出潛在恐怖分子的「特徵」包括:受過教育、個性外向、未受教育的離群索居者、正值青春期且急於實現自我者。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特定特徵不但無助於找出潛在的恐怖份子,還可能牽連無辜民眾。

匈牙利民眾為布魯塞爾恐攻遇襲者哀悼(美聯社)
匈牙利民眾為布魯塞爾恐攻遇襲者哀悼(美聯社)

另一個問題是,當政府為了打擊恐怖主義,尋求專家建議時,有時資料來源令人起疑。美國國家反恐中心(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Center,NCTC)2012年發表報告指出,焦慮、個人需求未獲滿足、挫折及創傷可能使人變得激進,但對於資料來源隻字未提。

此外,研究人員又不免碰上1個難題:怎樣才算「恐怖分子」?曾被美國政府長年列在恐怖主義觀察名單的人權鬥士曼德拉(Nelson Mandela)?巴勒斯坦的自殺炸彈客?現在的神學士(Taliban)?曾獲美國中情局(CIA)支持的阿富汗聖戰士?

運用社區的力量反恐?

美國馬里蘭州蒙哥馬利郡(Montgomery County)1個非營利組織「資源發展及教育世界組織」(World Organization for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WORDE)認為,他們可能找到了打擊恐怖主義的最佳辦法——運用社區的力量。

WORDE提供家庭及宗教領袖一份警示清單,上頭列出的特徵包括:憂鬱、創傷、承受經濟壓力、對政治不滿。只要察覺身邊的人有這些跡象,就可以向WORDE通報,WORDE會提供心理輔導等幫助,只有在情況危急時,WORDE才會讓警方介入。這樣一來,人們便可安心接受幫助,不用擔心會名列政府的觀察名單。

比利時民眾為恐攻遇難者哀悼(美聯社)
比利時民眾為恐攻遇難者哀悼(美聯社)

WORDE提出的這個計畫,實施狀況不明,也招致些許批評。有研究指出,WORDE的計畫成功凝聚了社區的向心力,但就打擊恐怖主義而言,效果有待查證。不過,歐巴馬政府顯然頗為欣賞WORDE的計畫,大手筆給予其50萬美元(約新台幣1642萬元)的補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