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剩自己一人,不知道還能活多久」獨居長輩年夜飯小願望:有人還關心我,不是這社會沒人想理我

2019-02-01 08:20

? 人氣

而弘道提供之86歲獨居簡阿嬤的故事,雖不至於臥床,但因為沒有人陪吃飯,生活也是孤獨無比。因為一個人吃飯,她乾脆把所有椅子都收在餐桌上比較好打掃,窩在廚房角落煮好就吃,又因為身體一直變差、眼睛看不見走路也不方便,阿嬤因此越來越不想出門,甚至向社工說:「以前要養很多人,現在只剩自己一人,不知道還能活多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社工訪視之重要性:知道有人在關心我,而不是這社會上沒人想理我

對於獨居長輩來說,最重要的或許就是感受到「還有人關心我」,還能跟這個社會互動,而不是絕望得只能躺在家裡。陳奐宇這樣指出獨居長者困境:「獨居未必等於弱勢,但那是心理上的匱乏,他的生活空間局限在自己家裡、子女不在身邊,發生什麼意外也不一定有人發現……」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獨居未必等於弱勢,但那是心理上的匱乏,他的生活空間局限在自己家裡、子女不在身邊,發生什麼意外也不一定有人發現……」(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若是碰上經濟弱勢的長輩,例如70歲照顧80歲、中風的照顧失智的、三餐又沒有著落,陳奐宇說弘道便或有社工定期訪視,並協助老人家接觸相關社會補助;至於不是經濟弱勢的,例如退休軍警或老師,需要的就是新的社會參與與刺激,例如讓高齡退休老師可以在社區當小朋友的課輔老師,或許也能服務到家裡無法付費上安親班的,對孩子跟長輩來說是雙贏。

「高齡者也是人,但有時候我們對高齡者有些刻板印象,覺得『老人就該待在家裡』──不管就老人還是現在年輕人都會有這樣的觀念,反而限制很多長輩參加社區參與的機會。」陳奐宇說:「很多長輩退化快,沒有出來活動了,沒有出來活動的話不管身體、生理功能、認知能力都會衰退得會比較快,我們的大腦是需要被刺激的……」

弘道服務的長輩之中,若是失能者,重要的是找到老人家想做的是什麼,例如前述丁阿嬤想做的是買菜,另一名阿公則是被社工發現有禱告習慣,才知阿公的心願是上教堂,知道這些以後就有機會讓長輩們重獲復健的動力,一步步練習走出家門或至少能坐著輪椅出家門;至於獨居長輩,陳奐宇說通常能獨居的話自理能力跟行動能力尚有一定水平,不太可能臥床還獨居、這樣會沒辦法生存下去,這時社工要做的就是想辦法把他們「拉出來」。

「志工的關懷是填補長輩在心理上的需求,志工去不會帶錢帶禮物,但有人到你家來探望你,就是你會知道有人在關心你,而不是這社會上沒人想理我。」陳奐宇說。

獨居未必是子女不孝:搬去電子鎖公寓第二天逃回老家 陌生環境如同「換一個地方坐牢」

陳奐宇也強調,有些長輩之所以獨居未必是子女不孝,而是不想離開自己的生活圈。專員吳佳玲分享,一位生活在平溪的阿嬤冰箱打開來是黑的、家裡滿是灰塵、因為喝山泉水所以水壺內膽也是黃黃的垢,但阿嬤喝了身體無礙,她習慣這樣的生活,附近還是有一些鄰居與熟識的朋友可以聊;問起子女有沒有要接她走,阿嬤是拒絕的:「我如果離開了,神主牌誰來拜?」

本篇文章共 7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20

喜歡這篇文章嗎?

謝孟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