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邦觀點:80年代的交會─浦大邦、李遠哲與封存的中國情誼

2016-02-13 07:00

? 人氣

李遠哲答:「那時我在Oak Ridge開會,忽然大家都向我道賀,也接到學校緊急通知我回去,我才知道得獎了,回到柏克萊後,我就公開講了這一句話。後來,柏克萊的文理學院(College of Letters & Science)就把這句話放在他們的網頁上,成為柏克萊校園中的名言。」李遠哲又說:「這樣講好像有點自誇,去年美國的《化學教育》期刊做了一個調查,其中有一題問說,誰對美國化學界教育貢獻最大?結果我得到最多票,我已經離開美國12年了,他們還沒有忘記我。我的博士生之中有17位,目前都已是美國大學的正教授,且有兩位女性是科學院院士。回到台灣這些年,在這一方面的成果不如,我自己也覺得很遺憾。」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李遠哲在柏克萊渡過一段美好時期。(作者提供)
李遠哲在柏克萊渡過一段美好時期。(作者提供)

2008年,李遠哲當選國際科學聯合會(ICSU)的候任理事長,2011年正式就任,有了更多的國際活動。以台灣的國際處境,這可說是一意外奇蹟,亦可見在國際科學界,他是有豐富人脈。

李遠哲、丁肇中、連戰同是1936年生。丁肇中於1976年得諾貝爾物理獎,李遠哲於1986年得諾貝爾化學獎,兩人是互相尊敬的好友。李遠哲到芝加哥大學任教時,連戰已從芝加哥大學讀完博士回台。連戰在行政院長任內,承李登輝之意,委任李遠哲主持教改會。連戰本人當時在意的是接班大計,對教改難以用心。後來,李遠哲有次在立法院答詢說:「我願意向各位道歉,因為社會對教改會有太大的期待,而不瞭解其實教改會所能做的,只是將諮議報告書提交給『行政院』,之後我無法著力。」這「行政院」就是指連戰。連戰在某些場合,也用「那個人」指李遠哲,而不想提其名字。只能說,連、李兩人沒緣份,其人生道路是兩條不相交的歪斜線。

浦大邦生於1935年,和連戰一樣都是唸師大附中。浦大邦高中畢業後就留學美國,和李遠哲先後從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得到物理、化學博士,日後有合作的緣份。30多年過去,李遠哲一直記得當年浦大邦走出行政院大門時意氣飛揚的話:「這以後就是歷史了,歷史就是這樣發展。」丁肇中、李遠哲都在台灣最窮困時唸完高中或大學再出國去,而有世界級的科學貢獻。2016年,是他們得諾貝爾獎30年和40年。今天思考台灣教育的問題時,應該用心從歷史中去發現一些啟示。

*作者為上市公司獨立董事,專欄作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