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連科專文:央視春晚,還有必要嗎?

2016-02-06 07:00

? 人氣

要給觀眾一個選擇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這不是你辦與不辦、放權不放權的文化問題,這是一種文化權利的壟斷和專制。當央視不辦春晚了,也許這種文化壟斷和欲要將人的思想、精神統一為國有的策略、計畫、想法也就放棄了。而我們中國人的思想,也就藉此又一次真正地放開、寬泛了,精神的天空也就多多少少闊大舒展了。

現在—以春晚為例,是地方春晚和央視春晚沒有競爭權,是你在文化壟斷中獨有與霸主。不知道地方電視台在整個國家電視製作和播放中有怎樣的自主和自由度,但央視春晚走到今年春晚這樣的「絕處」時,實在是該主動放棄而把製作權交給(下放)各個地方台,讓大家據實而作,彼此競爭,市場機制,劣者淘汰,使作為華語世界的華人觀眾,在春晚有個選擇權,有不被你說教的權利和娛樂、審美的選擇之自由。

央視春晚直播是屢創華人圈收視新高,不過近年批評聲也漸高。(央視)
央視春晚直播是屢創華人圈收視新高,不過近年批評聲也漸高。(央視)

三、讓春節成為民間自己的節日和慶典

只要留心,就會發現今天民間的生活,如節日、婚喪、娛樂、習俗等,都正在被規畫、改變、刪除和被襲暴而來的現代的文化所整治,如市場被城管整治樣。

以某一地方為例,早些年我有兩次到那兒過正月十五時,都遇到縣裡在元宵節裡一邊組織燈籠、高蹺會,一邊又在這民間節日中,組織各鄉鎮的民兵在簡易的體育廣場進行正步行進大閱兵。從形式到內容,這兩個元宵節,都幾近成了天安門廣場的十‧一國慶大閱兵。那縣裡的主要領導站在閱兵台上檢閱民兵方陣時,如將軍和國家領導人站在天安門的城樓上,荒唐可笑,如耕牛的嘴套變成了皇宮帽子樣。還有端午節、七夕和各方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的地方性傳統節日,這些極具民間意義的節日和文化活動,都正在被人為造成的消費性假日旅遊所取代。如當年盛行在北方鄉村的「二月二」、「三月三」和一年一度收麥後的各村自行慶典的「吃麥飯」等,這些節日除了縣誌上的記載外,似乎都已不再存在了。

當然,在與不在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在現代文化優選進程中對本土性、民間性文化的認知和態度,是保護、放棄和剔除的選擇。回到央視春晚這一議題上,當春晚如今年的春晚一樣被萬人吐槽和唾棄時(誰能告訴我們一個真正的收視率?),人們大都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就是春晚確實豐富過中國億萬人的節日之生活,但也開始在破壞著億萬人固有、傳統的節日之生活。它破壞的不僅是春節的存在,而是這個中國人千年來最大傳統節日的地域性與多樣性。因為央視春晚的壟斷性和霸主性,又因為央視在春晚中的政治單一性和蠢笨的說教性,它的存在,如國家銀行壟斷、霸有豐富多樣的民間資本樣,使那些地域偏僻、文化多樣的節日和傳統被它擠占了,不再有意義而漸次消失了。這如同普通話對方言的侵襲樣,只要國家普通話的存在,便必然會使一些更具地域文化意義的方言逐漸的消亡。我們不能為了某種方言存在而去除普通話,但一個民族不重視和保護地域的傳統和方言,必然是未來文化的可悲和哀傷。

對於央視春晚言,急流勇退、臨敗即收,在該停辦時停辦,是正可以讓春節更加多樣化和民間化,讓民間和百姓更擁有一種純正的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自由的選擇性。直言地說,停辦今日之春晚,才是對中國文化生活的一種真正貢獻了。

作者和知名作家閻連科(左)合寫的新作《兩代人的十二月》(印刻文學)
作者和青年作家蔣方舟(左)合寫的新作《兩代人的十二月》(印刻文學)

*作者為中國知名作家,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被譽為「荒誕現實主義大師」。2013年,獲布克國際獎提名,是繼2011年蘇童和王安憶之後第三位入圍該獎項的中國作家。2014年獲卡夫卡獎,成為繼村上春樹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亞洲作家。作品無數無不引起莫大關注。本文選自作者與青年作家蔣方舟合著之《兩代人的十二月》(印刻文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