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嘗試海上回收發射火箭 SpaceX在轟然爆炸聲中失敗

2016-01-18 16:34

? 人氣

美國SpaceX公司「獵鷹9號」(Falcon 9)火箭17日上午從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Vandenberg Air Force Base)升空,搭載美歐合作的「Jason-3」海洋觀測衛星。美國航太總署隨後確認,火箭第一節與第二節成功分離,第二節成功將衛星送入軌道。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這次發射任務真正的好戲才要上演:第一節火箭要轉向重返地球,瞄準太平洋上的一座無人海上浮動平台,利用發動機推力緩緩降落,日後可再次用於發射。

美國SpaceX公司「獵鷹9號」(Falcon 9)火箭17日上午從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美聯社)
美國SpaceX公司「獵鷹9號」(Falcon 9)火箭17日上午從加州范登堡空軍基地升空。(美聯社)

然而在第一節火箭對準降落的過程中,直播信號卻突然中斷。火箭發射後約25分鐘,SpaceX在社群網站上宣布,第一節火箭雖然著陸在海上浮動平台,但是一個著陸支架折斷,這次嘗試宣告失敗。

SpaceX創辦人兼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在Instagram貼出影片,公布驚心動魄的一刻。火箭向平台降落,雖然速度稍快,但看似一切順利,只是火箭此時突然向一邊傾倒,轟然爆炸粉碎。

 

A video posted by Elon Musk (@elonmusk) on

馬斯克也在推特上透露,火箭的4個著陸支架有一個的閉鎖筒夾(lockout collet)沒有鎖住,原因可能是發射時大量水氣凝結在火箭上。此外,當時當地海域浪高約4.5至6公尺,也讓降落難度大增。馬斯克也是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的老闆。

這座海上浮動平台其實是一艘駁船,長91公尺、寬52公尺,停泊在加州南部聖地牙哥(San Diego)外海320公里處,有如一座海上太空港(spaceport)。當天火箭在距離中心點1.3公尺處軟著陸,已經算是十分精準,只可惜最後關頭功虧一簣。

SpaceX的海上浮動平台(SpaceX)
SpaceX的海上浮動平台(SpaceX)

SpaceX去年12月首次成功實現在陸地平台對「獵鷹9號」火箭第一節的回收,但是前兩次海上回收嘗試均以失敗告終。這項火箭回收技術如果成功,可望大幅降低太空船與人造衛星發射成本,讓平價太空旅行成為可能。

據專家估算,目前一次性使用運載火箭將1公斤物品送入太空要花費1至2萬美元。「獵鷹9號」藉由優異的總體設計,近地軌道發射報價約6000萬美元,相當於每公斤酬載4600多美元。如果能回收第一節火箭並重複使用,還可使成本再降低80%。如能回收第一節和第二節,更能節省98%的成本。

獵鷹9號(Falcon 9)火箭(SpaceX)
獵鷹9號(Falcon 9)火箭(SpaceX)

但是,回收運載火箭不等於能重複使用,重複使用也不等於省錢。因此必須研製出類似普通飛機發動機那樣可往返天地、重複使用的火箭發動機,每次回收後的維修成本和時間必須很少,且至少能用10次以上才划算,這是極大的挑戰。

至於為什麼一定要嘗試風浪顛簸、難度頗高的海上平台回收?專家指出,海上回收是必要的嘗試,因為如此一來,火箭發射之後無需掉頭飛回陸地,所需燃料更少,成本更低。

第三度嘗試之後,馬斯克在推特上自我解嘲:「至少這次我回收的比較大塊!」

同樣對太空探險與旅行事業野心勃勃的網路零售業龍頭「亞馬遜」(Amazon.com)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則是在推特上為SpaceX加油打氣。貝佐斯的航太公司名為「藍源」(Blue Origin),和馬斯克頗有瑜亮情結,過去兩人不時相互奚落、潑冷水,這回貝佐斯倒是風度十足。

此外,據美國太空基金會2015年發布的統計數據,在2010年至2014年間,全球太空業保持每年6%到7%的穩定成長,其經濟總量達到3300億美元,其中約76%來自商業太空領域。由此可見,商業太空正成為推動全球太空經濟發展的引擎。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