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祚來專欄:儒家愛國與國愛儒家

2016-01-11 06:20

? 人氣

習近平主持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視頻截圖/新華網)

習近平主持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視頻截圖/新華網)

儒家從來不講愛國

據新華網報導: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12月30日下午,就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形成和發展進行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清華大學陳來教授就這個問題進行講解,並談了意見和建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認真聽取了他的講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來教授就愛國主義問題進行了怎樣的講解,中共中央政治局各位聽取了他的講解後,有怎樣的交流?新華網完全沒有報導。顯然,專家學者的觀點或智慧,被中央政治局獨享了,中央委員、各級官員還有全國百姓,無法分享專家學者在中央政治局內部發表的觀點與建議。

習近平關於愛國主義的觀點或宣導,我見不出半點新意。國家屬於中共(領導),中共最高領導人必然要求全國人民熱愛一黨主導的國家。愛國愛黨愛政府,在一党治下從來就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政治要求。但讓新儒家學者來談愛國主義或愛國傳統,卻離題甚遠,因為儒家無論新舊,宣導的都是仁政與正義的德治精神,而愛國主義是近代才時興的一種「主義」,愛國主義興起之時,儒家正在沒落之中。五四以降,「打倒孔家店」,特別是文革時期,儒家遭到幾近毀滅性的打擊,正是這些愛黨、愛國主義者們以愛國愛党的名義幹出來的。

說穿了,儒家從來不講愛國(孔子只是喜歡夢見周公,但從來沒有夢過魯國),儒家的最大愛好是與帝王共治國家,為帝王師或者參與、協力帝王治理國家,用儒家的思想作為國家指導思想,追求德治仁政。

儒家要為帝王師,當儒家學者宣導中共政權中國化之時,儒家是期待新儒家學者能主導「國家憲政院」,以實現儒家憲政,當然,德治與仁政,仍然應該是其不變的政治理念。

中國傳統用於中共的粉飾

傳統儒家在漢朝之時,一手幫助帝王建立了威權,一手構建民間社會道德仁義,並為自己謀得了帝王師、帝王相等各級官家俸䘵,實現了皇家與儒家的共治,某種程度上,傳統中國確實達到了以德治國的境界。這是中國傳統社會超穩定的體制因素。

當代新儒家如何達到這樣的境界?中共政權能夠讓新儒家進入議政院起草中共的儒家憲政章程?各級官員不進黨校,而是進入各級儒家書院,通過儒家經典考試,謀取各級行政職位?儒家德治精神,能夠高於憲政法治方式,使社會得到穩定與秩序?

總之,傳統儒家沒有愛國的傳統,而新儒家,沒有任何治國的想像空間與德治可能。

中共政權的中國化,就是要求中共放棄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換成儒家思想指導,這就意味著研究馬克思主義思想與中共理論的數以萬計的學者失業,還意味著中央黨校與各級黨校都要變成儒家書院。如果中共僅僅是在高層書櫃裡增加幾本儒家讀本,或者在自己的講話中引用幾句儒家經典,儒家就不可能真正影響中共的意識形態,頂多是使中共領導講話多了一些中國文化元素。

所以,中共現在的宣導中華文化,只會是表像的中國化。

那中共為什麼如此宣導中國傳統文化呢?

一是馬列文化已窮途末路,即便是文革時代,江青也要借助傳統的京劇,來「創新」自己的樣板戲,如果說江青還有一定的傳統文化功底,並新創了確實令人驚豔的八個樣板戲的話江青之後(「後文革時代」)的紅色文藝,已資源枯竭、風光不再。此時,唯有借助傳統文化,來粉飾當代中國經濟泡沫式崛起的繁榮景象,即便是元蒙、大清這樣的外族文化入主中原,都逐步漢化,並接受儒家文化作為意識形態主導思想,中共的意識形態沒有任何說服力之時,借助儒家的道德仁義來建構社會秩序,增加社會和諧穩定性,也屬必然或有其歷史的規律性。

中共推崇傳統或儒家文化也是市場經濟使然,中國的文化市場或文化發展,必然要繼承或弘揚中國文化傳統,文革時期的中共曾試圖毀棄傳統中國文化,使中國人唯讀毛思想或中共意識形態經典,但隨著文革的結束,這一文化法西斯行為宣告失敗,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共同繁榮於相對開放的社會空間。

*作者為旅美學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