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台灣必須在國際教學市場上打敗簡體字,沒有藉口

2014-02-20 15:11

? 人氣

台灣是漢字文化的守護者。(取自維基百科)

台灣是漢字文化的守護者。(取自維基百科)

一則小小的新聞在我眼角飄過,上面的關鍵字吸引了我:瘋台灣,日人來台學華文增6成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多棒,沒想到我長久關注的中文領域,也開始有國際競爭力了。我興沖沖地根據新聞裡的關鍵字搜尋教育部相關計畫,不幸在第一個連結裡發現了一條完全相反的新聞:中國搶人,台灣華語生首度負成長

台灣連華語教學都輸人?

所以開頭的新聞說的也許是事實,但只是部分事實,新聞只講了好聽的部分,略過了難聽的。台灣的華語文教學國際競爭力是衰退,而不是成長。日本人為什麼會來台灣,原因並不是我們教學有口碑,而是台灣對日本比較親切。

這是個悲哀的訊息,而這還是政府信誓旦旦要「打造台灣成為華語文產業輸出大國」的政策願景。順著教育部打造這個願景的「八年計畫」在線上瀏覽,我們會看到各種周邊計畫,從課程,到通路,到甚至海外學生的接待家庭,包羅萬象。

唯獨看不見的,是如何在目標族群(全世界想學中文的人)中,塑造真正有威力的品牌形象,以便超越中文教學最大的競爭對手——中國。

學中文去中國學,學中文找中國學校,這是全世界任何想學中文的人,自然會有的反應。中國又如此巨大,每一個想進入中國市場的人,必然會帶著學中文、順便建立人脈關係、兼了解風土人情的心態,上門去學。

這是台灣在中文教學市場上先天的劣勢,因為對岸占著「中國」招牌的好處。台灣如果沒有做對事,光是在先天的市場認知上就已經處於挨打局面了,如果我們還是只會怪對手到處撒銀子,辦孔子學院,搶學生搶得兇,有用嗎?當然沒用。入台華語生開始萎縮就是現實給我們警告。

怎樣才能做對事呢?讓我們看看教育部對台灣這個產品的市場定位:

「教育部深信,我國所保有的正體字華語教學與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以及六十年來的優質華語教學聲譽,加上經過專業訓練的優秀華語師資,以及臺灣多元文化的豐富內涵,足以吸引優質的外國學習者,開拓另一個華語巿場客層。(提供全方位師資、課程 邁向華語文產業輸出大國)」

這就是主政者對自己的認知。對市場不了解,對對手沒有分析,對自己真正的優勢完全沒有知覺。中國只要說,來學簡化字,簡化字更好學,簡化字市場最大;這樣就算有再多的文化內涵、教學聲譽,能打得過嗎?

不過有一點教育部倒是心頭雪亮,那就是:我們打不過,所以我們應該「開拓另一個華語市場客層」(見引文最後一句)。所以教育部根本不敢正面交鋒,只想趁著華語熱,看看能不能在邊上分食一點市場零頭。這句引文清楚地傳遞出了這種失敗主義的心態。

這個市場上,最直覺、最討好的訴求都在中國,不打破這個刻板的品牌形象,台灣豈會有出路?中國占有招牌字眼的優勢(學中文應該去中國),這確實無法改變,但更棘手的還不只這個,台灣的中文產業面對更棘手的麻煩,是「簡化字」所暗示的「學起來比較簡單」的假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