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去病化的關鍵推手 美國當代精神病學大師斯皮策逝世

2015-12-28 17:40

? 人氣

為美國當代精神病學設立重要標準性分類的精神病學家羅伯特.斯皮策(Robert Spitzer)25日於美國西雅圖過世,享壽83歲。他以資訊評估的熱情、挑戰體制的欲望及好奇的心靈,為傳統的精神病學帶入科學性的基礎架構,也是70年代將同性戀除名於精神病冊的最主要發聲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曾參與《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編修的美國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精神病學榮譽教授法蘭西斯(Allen J. Frances)表示,「斯皮策是那個時代最具影響力的精神學家。他以科學性的標準取代了可能矛盾且支持力不足的獨斷意見,拯救了這個學科與數百萬名病人。」

精神病學缺乏科學性的可信途徑

斯皮策於1932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州,為東歐移民後裔。1957年自紐約大學醫學院(NYU School of Medicine)取得醫學學位,職業生涯多在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度過。

在哥大的一次機緣下,斯皮策獲邀參與《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 號稱美國精神病學的「聖經」)第2版的編修工作,起先負責為委員會辯論做紀錄。他開始重視測計及評估病徵及行為的可靠途徑。

60年代初期,精神病學面臨可信度的挑戰。這門學科沒有血液、X光檢測等科學性的證據支持,必須仰賴病人的敘述。當時的綱領手冊基本上跟隨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的概念,為診療者的評估保留很大的彈性空間。

這代表,不同醫生對同一名病患的診斷可能有很大的落差。例如,當時一份研究發現,倫敦的精神分裂患者比紐約多了很多,紐約的躁鬱症患者則比倫敦來得多。這背後的原因便來自兩個城市的醫生對精神疾病的定義有所不同。

釐清定義 為精神病學家設立共通語言

在領導第3版編輯時,斯皮策相信,精神病學需要一套描述精神病症的統一語言。他以經驗主義的進路,領導團隊對過去定義較為廣泛的病徵做更精準的分類。像是「焦慮精神官能症」(anxiety neurosis),便被「恐慌症」(panic disorder)、「社交畏懼症」(social phobia)與「廣泛性焦慮疾患」(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所取代。

許多如今廣為人知的精神病症名稱,如厭食症(anorexia)、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恐慌症(panic disorder)、創傷後壓力疾患(PTSD)等,也是在此時加入了精神病學的詞彙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