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看自由市場如何使勁加溫地球:《天翻地覆》選摘(3)

2016-01-13 04:50

? 人氣

汙染和剝削勞工相關,從工業革命初期到現在,一直是如此。然而在過去,當工人組織起來要求較高的薪水;當城市居民組織起來要求乾淨的空氣,公司大致上就會被迫改善工作條件與環保標準。自由貿易時代的來臨改變了局勢。由於實際上移除了資本流動的所有障礙,企業可以在每一次勞工成本開始上揚時,收拾好包袱走人。這就是為什麼許多大型製造業在一九九○年代末期離開南韓前進中國,也是為什麼現在許多企業離開薪資上漲的中國,前往薪資便宜許多的孟加拉。所以儘管我們的衣服、電子用品和家具可能是在中國製造的,依循的經濟模式主要是在美國打造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然而當富裕的工業化國家開始討論氣候變遷的主題時,立即的反應常常是,都是中國的錯,以及印度的錯、巴西的錯等等。為什麼要傷腦筋削減我們的排放量,既然每個人都知道快速發展的經濟體才是真正問題,他們每個月新開張的燃煤發電廠超過我們可能關閉的電廠。提出這樣的論辯,彷彿我們西方人只是旁觀著這種魯莽而骯髒的經濟成長模式;彷彿不是我們的政府和我們的跨國企業推動了出口導向的發展模式,才會導致這樣的結果。說出這樣的主張,彷彿不是我們自己的企業一意孤行,再加上中國獨裁統治者的全力配合,將珠江三角洲轉變成他們的排碳經濟特區,製造的產品直接運上貨櫃船,送達我們的超市。全部奉經濟成長的神聖名義行之,搭配的祭壇的是高消費,遍及全世界每一個國家。

這一切的受害者都是平民百姓─華雷斯城(墨西哥)和溫莎市(加拿大)的工人丟了工廠的工作,而深圳和達卡的工人獲得工廠的工作。這些工作此時已經可鄙到有些雇主在屋頂周邊安置網子,好接住往下跳的工人;或者安全法規如此鬆懈,當建築物倒塌時會壓死數百名工人。受害者還有把含鉛玩具擺到嘴裡的小娃娃;期待安然度過感恩節購物狂潮的沃爾瑪員工,結果被狂奔的消費者踐踏而過,而他們依舊賺不到基本生活工資。同時中國村民的民生用水,遭到我們引以為藉口而不採取行動的火力發電廠汙染。北京和上海中產階級的小孩也被迫留在室內玩耍,因為空氣太汙濁了。

*本文選自時報出版《天翻地覆:資本主義vs.氣候危機》一書;本書作者娜歐蜜.克萊恩(Naomi Klein)被譽為當代最重要思想家及公共知識分子。除了是獲獎無數的記者,也身兼專欄作家、《紐約時報》簽約作家。《NO LOGO》是克萊恩一鳴驚人之作,全球銷售超過百萬冊,被《紐約時報》譽為「反抗運動聖經」,也讓她成為左翼陣營的明星、反全球化的代言人。《震撼主義》於2007年出版,對自由市場經濟提出深刻批判,本書則聚焦於氣候變遷與資本主義之關聯,榮獲加拿大The Hilary Weston Writers' Trust Non-Fiction Prize、《金融時報》年度好書等肯定,並廣為各重要國際媒體報導。

天翻地覆書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