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看自由市場如何使勁加溫地球:《天翻地覆》選摘(3)

2016-01-13 04:50

? 人氣

瑞典煤炭歷史專家安德烈斯.莫姆(Andreas Malm)描述的「二十一世紀初期排放大爆發」,成因再明白不過了。當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也同時成為吐出煤煙的「世界煙囪」。到了二○○七年,中國得為全球排放量每年增加的三分之二負責。部分原因是中國自己內部發展的結果─將電力供應到鄉村地區,還有修築道路。不過有許多排放量跟對外貿易直接連結。根據調查,二○○二到二○○八年之間,中國總排放量的四八%與製造出口產品相關。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處於氣候危機的一項原因就是這套全球化的模式。」公民聯盟(Public Citizen)執行副主席瑪格麗特.史崔德.蘭妮斯(Margrete Strand Rangnes)表示。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她說:「需要徹頭徹尾改造我們的經濟體系,如果我們要把事情做對的話。」公民聯盟是位於華府的政策機構,向來站在反對自由貿易鬥爭的第一線。

各國政府會擁抱這種「快速、骯髒、且出口導向」的獨特發展模式,國際貿易協定只是其中一項理由,而且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殊處境。在許多案例中(中國不在其內),國際貨幣基金和世界銀行提供借貸時附加的條件是主要因素,另外就是傳授給哈佛和芝加哥這類學校菁英學生的正統經濟學教義。上述及其他因素加總起來,合力塑造了所謂的(絕無反諷之意)「華盛頓共識」。在這共識之下是永恆的驅力,追求無止無盡的經濟成長。這股驅力影響深遠,如我們之後會探討的,不只是推動了過去數十年的貿易歷史。不過毫無疑問,根基於這股驅力的貿易架構和經濟意識型態,扮演了核心角色,使得排放量超速成長。

這是因為一九八○和九○年代設計出來的特殊貿易體系,主要驅力之一就是讓跨國企業永遠享有自由,搜遍全世界找出最便宜、最容易剝削的勞動力。這趟人力搜索旅程經過了墨西哥和中美洲加工出口區的血汗工廠,在南韓停留了很長一段時間。不過到了一九九○年代末,實際上所有的路徑都通到了中國,這個國家薪水異常的低,工會遭到殘酷鎮壓,而且政府願意投入似乎是無限的資金在龐大的基礎建設上(現代化港口、四通八達的公路系統、無數的燃煤電廠、大型水壩),都是為了保證工廠永遠燈火通明,生產線上製造的產品可以即時送上貨櫃船。換句話說,這是自由貿易者的夢想,卻是氣候的夢魘。為什麼是夢魘?因為低薪和高排放密切相關,或者如莫姆所說:「追求廉價和有紀律的勞力跟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攀升有因果關係。」為什麼不會有關係呢?為了一天幾毛錢就願意把勞工操到極致,相同的邏輯也會去燃燒堆積如山的髒煤,而不願意花半毛錢管制汙染,因為這都是最便宜的生產方式。因此當工廠搬遷到中國,生產過程也顯著變髒了。如莫姆指出的,一九九五到二○○○年間,中國的用煤量稍微下降,結果製造業的蓬勃再度讓用煤量攀升。把製造部門遷到中國的公司本意並不是要提高排放量,他們追求的是廉價勞工,而結果證明,受剝削的勞工和受剝削的地球是包裹在一起的交易。不穩定的氣候是全球資本主義不受管制所付出的代價,並非刻意為之,然而是無法避免的後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