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看自由市場如何使勁加溫地球:《天翻地覆》選摘(3)

2016-01-13 04:50

? 人氣

這種診斷並非原創,事實上是綜合了生態思想的根本原則。但是在美國最刻意保持中立的雜誌上讀到這些話,實在是不尋常。因為這項選擇以及其他理由,許多投身環境保護運動的人士感覺一九八九年初是個重要關頭,彷彿冷戰的消解和地球的暖化匯合起來共同幫助新意識的誕生。這個新意識是合作戰勝支配,同時謙虛面對自然的複雜性,挑戰科技的傲慢。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當各國政府齊聚,辯論如何因應氣候變遷時,發展中國家發出強烈聲音,堅持問題的核心是主宰西方的高消費生活型態。舉個例子,在一九八九年的演講中,印度總統文卡塔拉曼(R. Venkataraman)辯駁,全球環境危機是已開發國家「過度消費所有資源,同時透過大規模工業化支持他們的生活型態」的結果。如果富裕國家消費少一點,那麼每個人都會安全一點。

然而如果一九八九年是以這種方式開場,最終則是在截然不同的氛圍下結束。接下來幾個月,人民起義會橫掃蘇聯控制的東歐共產主義國家,從波蘭到匈牙利,最終到達東德。一九八九年十一月,柏林圍牆倒塌。在「歷史終結」的旗幟下,華盛頓的右翼分子抓住這個全球大變動的時刻,摧毀政治上所有競爭勢力,無論是社會主義、凱因斯主義,或是深層生態學。他們對政治實驗展開正面攻擊,不接受除了去管制的資本主義,或許有其他可行方式來組織社會的想法。

十年之間,能夠存留下來屹立不搖的,唯有他們自己極端的、靠攏企業的意識型態。西方消費者的生活型態不僅原封不動保存下來,而且變本加厲地浪費。美國每個家庭平均背負的信用卡卡債,在一九八○到二○一○年之間增加了四倍。同時,這種貪婪的生活型態出口到全球每個角落的中上階層,包括之前提出抗議的印度,這個國家終歸自己釀成程度難以估算的環境破壞。新時代的勝利來得既快速範圍又廣大,遠超過幾乎是任何人的預期。至於大批失敗者,則流落到臭氣薰天的垃圾山裡,翻找活命的剩餘物資。

廉價勞工與骯髒能源是成套的交易

隨著自由貿易體系就定位,海外製造成為常規,排放量不只是移轉,而是倍增。如早先提及的,在新自由主義時代之前,排放量的成長已趨緩和,從一九六○年代每年增加四.五%到一九九○年代每年一%左右。然而新的千禧年是分水嶺,二○○○到二○○八年之間,成長速率達到每年三.四%,遠超過IPCC當時的預期。二○○九年,由於金融危機稍微降下來,然而二○一○年就補償了失去的時間,創下歷史新高的五.九%,使得氣候觀察家眼冒金星。二○一四年年中,WTO成立後二十年,IPCC終於承認全球化的真相,在第五次評估報告中指明:「人為二氧化碳總排放量不斷成長,有部分來自跨國境貿易商品的製造過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