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部上院線的老鷹紀錄片《老鷹想飛》耗時23年風霜淬煉

2015-11-29 15:52

? 人氣

讓吳念真獻聲擔任旁白,讓林強操刀配樂主唱,台灣第一部院線上映的老鷹紀錄片《老鷹想飛》(Fly Kite Fly)耗時23年,忠實紀錄老鷹在台灣日漸惡化的自然環境下遭遇的生存困境。導演梁皆得的招牌落腮鬍在拍攝期間內由黑轉白,他感嘆老鷹的生存環境遭破壞,香港面積只有台灣三分之一,老鷹族群卻是3倍,期盼透過電影帶領人們超越科學,而邁入生命同源的最真、最原始的心靈。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老鷹想飛。
老鷹想飛。(取自老鷹想飛臉書)

片中透過一老一少追鷹人,帶出老鷹20多年來在環境破壞下的流離命運,一老指的是老鷹先生「沈振中」,一少則是追隨他腳步的黑鳶公主「林惠珊」(黑鳶的俗名是老鷹)。

近年來,老鷹從原本的棲地消失,全台僅剩下不到300隻,消失原因尚無定論,而沈振中看到夕陽下飛翔的鷹群以及無法飛翔的老鷹,發願走遍台灣,透過每年環島的數量監測、繁殖季的生殖監控、出書為黑鳶立傳、推動棲地保育等,守護剩下的黑鳶。

梁皆得1995年生涯第一部16釐米生態紀錄片《ㄉㄨ ㄉㄨ ㄨˋ:蘭嶼角鴞的故事》,就入圍第32屆金馬獎最佳紀實報導片,1997年、1999年後再分別以《草山鷹飛》、《菱池倩影》獲金馬獎提名,一次在馬祖拍鳥,竟意外發現8隻瀕臨絕種的「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引起國內外賞鳥人士驚嘆。

「天命!」林惠珊和沈振中不約而同以此形容這一路走來得過程,他們說要不是梁皆得咬牙紀錄、沈振中20年前發願、林惠珊接棒、贊助廠商臨門一腳,讓紀錄片有資金,得以繼續拍攝,《老鷹想飛》不可能激起這麼多漣漪。

至於林惠珊要不要追隨師傅腳步,發願追鷹20年?她不好意思地說,現在還沒有想法,倒是一旁沈振中半開玩笑說,林惠珊的信箱帳號數字加起來剛好是21,就來個21年吧!

曾遇資金不足等難關

愛鳥的梁皆得,曾在中研院擔任鳥類研究的助理研究員,1992年到蘭嶼研究蘭嶼角鴞,遇到其他影像工作者,讓不是電影科班出身的梁皆得產生興趣,因而開啟梁皆得拍生態紀錄片的想法。梁皆得說,一開始拍攝的攝影機還是和朋友借來的,再加上利用工作空檔捕捉畫面,光是一個老鷹玩樹枝的畫面,就等了4年多,讓梁皆得招牌落腮鬍從黑變白。

老鷹想飛
老鷹想飛(取自老鷹想飛臉書)

《老鷹想飛》是他生涯拍最久的紀錄片,他坦言,一開始根本沒想到會拍這麼久,只是單純想紀錄老鷹蹤跡,一度因為資金困窘停拍,後來意識到沈振中20年發願時間快到了,才下定決心剪成完整的紀錄片。

梁皆得說沈振中在片中一開始並不老,1992年放棄教職、發願追尋老鷹時,他的鏡頭就默默跟著沈振中的足跡。沈振中發願追鷹20年,就在結束前一年,屏科大研究生林惠珊自告奮勇寫了一封信,拜託沈振中帶他去看鷹。先前也曾有人主動聯絡沈振中,但是沈振中認為他別有用心,幸好沈振中之前和屏科大合作時留下不錯印象,林惠珊才成為他唯一的「徒弟」。

(左起)沈振中、林惠珊、梁皆得
(左起)沈振中、林惠珊、梁皆得(取自老鷹想飛臉書)

「可能是當時正逢沈老師發願結束前一年吧,希望有人承接。」林惠珊推測。其實,她開始關注老鷹,正是因高二看到沈振中寫《老鷹的故事》,每次到戶外觀察,「沈老師的望遠鏡沒放下,我都不敢放。」

 

猛禽研究會理事長陳恩理則說,靠著各界的支持與努力,看到這部耗時23年的紀錄片終於搬上大螢幕,相當感動!歐美地區大約有3%的公益捐款是捐給環境保育的公益團體,但目前台灣的捐款大約只有0.1%的流向在地的環境保育。集資的難度剛開始一直困擾著《老鷹想飛》,幸好有熱心人士與企業的支持與動員,加上製作團隊的堅持與努力,終於讓《老鷹想飛》飛上大螢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