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孫策專欄:得人才者得天命─歷史時刻必須做對一些事

2018-12-23 06:50

? 人氣

如果「被上帝揀中」就是天命,那麼,他的對手應該都不如他,但事實上卻不盡然。例如,項羽比劉邦差嗎?(圖/維基百科)

如果「被上帝揀中」就是天命,那麼,他的對手應該都不如他,但事實上卻不盡然。例如,項羽比劉邦差嗎?(圖/維基百科)

《覘天命》─「覘」是窺探的意思。不是要偷窺,而是不要只看歷史的表面,嘗試深入探索「天命」源何而來。本書寫五位創業君王的故事:

漢高祖劉邦:流氓得天命

東漢光武帝劉秀:耕讀世家子弟得天命

三國魏武帝曹操:宦官後人得天命

唐太宗李世民:豪族子弟得天命

明太祖朱元璋:赤貧階級得天命

結論之一:出身∕階級不是最終影響因素。重點在於,成功者必定都是在關鍵時刻「做對」了一些事情。

寫完五位逐鹿勝利者之後,雖然仍舊無法得出「勝利方程式」,但是卻對一句老生常談更加肯定——得人才者得天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強調老生常談,其實是因為一個感嘆:亂世英雄逐鹿大賽的最後勝利者,未必是一位多麼優秀的人;因為當時的「參賽者」就這些人,並不是上帝(假如有的話)派一個人格、能力都無瑕的人來,而是上帝只能在當時現成的人當中「揀」一個。當然,因為他是上帝,所以他揀到的必定是當時的「絕品」。

易言之,如果「被上帝揀中」就是天命,那麼,他的對手應該都不如他,但事實上卻不盡然。例如,項羽比劉邦差嗎?然而,上帝最後揀中的必定是手下人才濟濟,本書五位主人翁都具有這個條件,而且都是因為他們都求才若渴,且能識人用人,因此人才都樂為他們所用。(曹操最終不得天命,是因為對手孫權、劉備具備同樣特質)

項羽最終敗給劉邦的一大原因就是陣營中人才不濟,另外舉三個最顯著的反證:本書提及的更始皇帝劉玄、唐朝末年的黃巢、明朝末年的李自成,他們都曾打進前朝都城,並且坐上龍椅當起皇帝,可是都沒能坐穩,都成為「敗寇」,而且就沒聽過他們手下有什麼卓越的文臣武將。

然而,由於五位主人翁的出身背景不同,他們的求賢作風也互異。劉邦和朱元璋是白衣出身,求賢詔言辭懇切:

【原典精華】

(周文王、齊桓公)皆待賢人而成名。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爲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

~《漢書‧帝紀‧高帝》

天下之治,天下之賢共理之。今賢士多隱岩穴,豈有司失於敦勸歟,朝廷疏於禮待歟,抑朕寡昧不足致賢,將在位者壅蔽使不上達歟?不然,賢士大夫,幼學壯行,豈甘沒世而已哉。天下甫定,朕願與諸儒講明治道。有能輔朕濟民者,有司禮遣。

~《明史‧本紀‧太祖》

劉邦的詔書說,天下賢士每個時代都有,就看君主能不能結交賢士,我就是因為得到老天眷顧和賢士相助而得天下,希望能夠國祚綿長,世世不絕。賢人既然已經跟我一同平定天下了,怎麼可以不跟我一起治理天下呢?那最後兩句是劉邦特有的江湖氣,朱元璋雖然也措辭懇切,說「天下之治,天下之賢共理之」,可是態度卻謙虛多了:如今賢人都隱居不出,是因為官吏沒去敦請嗎?是朝廷禮數不週嗎?還是我的德行不足以招來賢士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陳哲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