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脆弱的空白支票又抓華為公主,貿易戰真能停?

2018-12-08 07:30

? 人氣

上周六阿根廷G20峰會中舉行的「川習會」讓貿易戰暫停。(AP)

上周六阿根廷G20峰會中舉行的「川習會」讓貿易戰暫停。(AP)

「川習會」讓中美貿易戰暫時止住,全球股市歡慶上揚;但接著市場細想加上川普推文,似乎「不是那麼一回事」,美股又暴跌800點;再來周四又傳出華為公主、財務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捕(應美國要求),為此美股盤中又暴跌,台灣的華為供應鏈受害,台股下挫232點。貿易戰是會收斂還是擴大,更沒人說得準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上周六的「川習會」似乎讓貿易戰的結束出現曙光,但細看則發現川普接受的是中國給的一張即使非空白卻也非常脆弱的支票,雙方的「停戰協議」相當脆弱又充滿變數,未來發展端視後續談判情況而定,因此變數仍多,貿易戰是結束還是只是暫時緩和,有待時間驗證。

11月底阿根廷舉行的G20峰會中,最吸引全球目光的倒不是峰會本身,而是敲鑼打鼓多時、預定峰會期舉行的「川習會」;中國與美國兩國領導人要會面,討論雙方貿易爭執問題,如果不歡而散,貿易戰持續並升級是可預料。幸而結果是雙方達成貿易戰不升級,美國原本明年元旦起要對中國2000億美元輸美商品,從原本加徵10%提高到25%,甚至可能對其它2600億美元商品也加徵關稅,都將暫停,雙方以90天為期進行談判,中國則承諾大幅增加對美採購。

消息傳出曾讓全球股市振奮上揚,但接著又下跌,因為情勢未必真樂觀,其實,這個共識幾乎是回到半年前的原點。中國負責財經事務的副總理劉鶴,在5月間率談判團訪美,見到與川普、也與美方達成「不打貿易戰」的共識,當時劉鶴帶去的「伴手禮」,就是大幅增加對美採購,藉此縮小中美貿易逆差。

但劉鶴一走,川普幾乎是立即翻臉,兩波貿易報復(第一波對500億美元商品加徵25%關稅,第二波對2000億美元商品先加徵10%關稅,明年元旦再提高到25%)馬上推出。美國翻臉的原因,主要是針對「中國製造2025」,美方要求取消,中方則視為核心利益,美方的要求甚至是會改變中國的整個政經結構,不可能退讓。

其實,當時中方不僅承諾擴大對美採購,對開放市場、保護智財權、降低准入門檻等都願意承諾,但美方咬緊「中國製造2025」不放,導致貿易戰節節升高。那為何這次同樣的承諾(主要是擴大採購)卻讓川普接受給予3個月的談判期?

經濟與金融市場數據,或許可提供答案。貿易戰必然對兩國有傷害,不論是理論或實務都可驗證;中國當然是受創明確,金融市場跌入熊市、人民幣貶到近7關卡,第3季經濟成長率創近10年新低,此外,未來的投資與經濟前景也是堪憂。

但美國其實也絕非毫髮無傷;美國如果找一個中小型經濟體(如伊朗、北韓之流)作經濟制裁、打貿易戰,美國不僅穩操勝券,甚至本身的傷害也是接近無感無痛,因為量體差距過大。不過中國量體大、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中美經貿產業關係密切,供應鏈彼此錯綜複雜,貿易戰打下來,美國當然不可能毫髮無傷。

最明顯的是農產品採購,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而美國有6成的大豆就是出口到中國,貿易戰開始後,中國提高美國大豆進口關稅、改向巴西等其它國家採購,讓美國政府不得不撒下120億美元的農業救濟;即使如此,許多美國農民豐收的大豆只能堆在倉庫放其腐爛、美國路易斯安那州超過15%的大豆因腐爛嚴重而已經無法出售,美國農企倒閉家數是去年一倍以上。其它如牛肉、豬肉、家禽肉的庫存創歷史紀錄,原因是貿易戰─如中國把美國進口豬肉關稅調高到62%,導致美豬進口量一度近零。

此外,美國持續要打貿易戰,中長期而言對美國企業也未必有利、甚至可能讓「漁翁得利」。以汽車產業而言,中國去年汽車年銷量2888萬輛,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中國在7月把進口汽車稅率從25%降到15%,接著就因貿易戰而把美國汽車進口稅率提高到40%─結果當然是美國汽車哀鴻遍野、市占率大跌,歐洲與日本進口車則漁翁得利。

這次川習會後,川普就特別喜孜孜的在推特上說:「中國,同意降低與移除自美國輸入中國的汽車關稅,目前的稅率是40%」。至於製造業供應鏈普遍受到的波及影響、及物價上揚壓力,就更不在話下。

川普大膽打貿易戰,倚恃的有利因素之一是美國經濟正值高峰,有能力承受貿易戰;但由各家預測看,雖然今年出現單季4.2%成長率的高點,不過明年經濟就會放緩;而金融市場也每每對貿易戰擴大以股市大跌反應─川普與習近評通電話、釋出解決貿易戰的善意,就是在10月美股幾次大跌之後。

因此,川普這次能「慈眉善目」的接受半年前的條件,讓貿易戰暫時不升級,應該與內部經濟壓力上升有關;貿易戰繼續打下去、持續升級,負面效果明年會發酵且更明顯;中國固然受傷會比美國慘痛,但習近平不必選舉,川普則會越來越接近連任時間。在這段彼此喊話、貿易戰升級的過程,美方應也逐漸測出中方底線;設法拿到要的籌碼,可以大聲宣稱勝利「以驕鄉里」、有利選戰,才是更重要的事。

至於這張「脆弱的空白支票」是否真能讓貿易戰就此落幕,就要看未來90天的談判進展了。貿易談判涉及龐大又複雜的貿易清單、採購與技術細節,中方對擴大對美採購的內容與金額、提高智財權保護、開放市場與放寬外資淮入等方面,應該會儘量滿足美方;至於原來的核心爭執點「中國製造2025」計劃,就要看雙方如何各自找到下台階─中國不可能放棄此被視為追趕歐美、讓中國成為真正的製造業大國的計劃,但可以由明轉暗;美方則可能需要一個「表面的勝利」,作為對內部的交代。

雖然談判過程中,雙方的放話、威脅、談判僵局等都在所難免,還有反覆難測的「川普因素」,因此外界不必太期待順利無爭的完成,不過,只要中美雙方政府都有感受到「終戰」的壓力與需要,終究會訂出一個雙方都可接受、能對內部「有所交代」的協議。相較過去,這次中美雙方達成終止貿易戰協議的機會,似乎較過去高。

只是在發生孟晚舟被補事件後,讓貿易戰「終戰協議」又出現陰霾;孟晚舟是在川習會舉行那天(12月1日)在加拿大被捕,美方的說法是川普事先不知情。不論美方的理由是什麼,外界都以貿易戰的一環、美方阻擋中國科技產業等因素視之。

這件事後續發展、如何收場,對接下來的兩國關係、貿易談判勢必有影響,甚至可視為兩國間的重大外交事件。事件發生後,中國內部的反美言論再次抬頭大增,如果持續發酵,北京即使原本想對美讓步結束貿易戰,內部壓力也可能讓中方「想讓卻不能讓」。

不過,對企業而言,該特別注意的是:即使談判順利讓貿易戰落幕,也只是短期協議,「小打小鬥」不會少,因為中美兩國關係已永遠改變,再也回不到過去密切的關係,取而代之的是彼此競爭、防範;美國對中國築起的科技產業與技術的壁壘只會更嚴、不會放鬆;而中國發展「自主技術」、半導體與科技技術的「進口替代」,未來只會加大力道、加速發展。台灣企業既要在兩大國的競爭中避免踩線被「電」(如聯電),更要在中美矛盾間尋求利基。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