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日久他鄉即故鄉─外省族群的國族認同處境

2015-09-20 06:00

? 人氣

二十幾年間,國人認同台灣人身份的從16%劇升到60%;中國人身份認同的則從44%下降到了3.5%。台灣民眾自我身分認同的轉變之所以如此急遽,其實跟國際形勢的轉變以及台灣民主化有相當程度的關連。在台灣國家建構以及民主化的過程中,老一輩外省族群的身影始終被龐大的國民黨以及大中國的陰影所籠罩。而在後動員戡亂時期的政治發展情勢裡,又背負著「曾為壓迫者」以及擁有「中國想像」的他者形象。然而現今,以長江、黃河作為認同對象的族群,在台灣逐漸凋零。愈來愈多的台灣人,尤其年輕世代,大多沒有省籍意識,他們共同的認同符號就是台灣。特別是經過五次總統大選的動員洗禮之後,關愛自己的土地與人民就是絕大部分台灣人民的共同認知。此次大選,國民黨情勢看來慘澹,甚至有可能會全面潰敗,但或許這也是外省政治精英重新省視自我國族認同取向的絕佳契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唐代詩人黃峭勉其子孫:「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徙居台灣已近七十載,許多人的父母也埋骨斯所,或許現在是外省族群將大中國國家想像這副重擔卸下來的時刻了。尤其是依附在黨國旗幟下的外省政治菁英,應該儘快地找尋到一個以現實為依歸的族群文化樣貌及政治認同位置,在即將破碎的戰場上,讓支持民眾能夠看到再興的希望。

同時國人也要戮力還原外省族群的面貌。現在他們既不是統治者,也不是加害者,而是與台灣各族群有著共同情感、歷史的一個族群。因此我們必須共同反省與呈現外省族群在這半個世紀多在台灣所扮演的多樣貌角色及其對台灣所造成的影響。不管朱門內的外省權貴或是竹籬笆內的升斗小民或是蝸居陋巷的退伍老兵,他們都是台灣的共同歷史與記憶,唯有將這些納入台灣的記憶庫中,外省族群才能在台灣找到故鄉。

此外,台灣在現實政治中應該摒棄以血緣、地緣為基礎的族群主義,傾全力朝公民民族主義方向邁進。鼓勵公民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甚至於決定國家前途。在一次次的投票及公民運動之後,台灣有絕大的機會成為一個新而獨立的公民國家。以公民政治為基礎,並由在地生活的各族群公民互動,無論民族文化的認同為何,只要他認為自己是這個國家的國民,他就是台灣這個國家的一員。

*作者任教於大華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