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日久他鄉即故鄉─外省族群的國族認同處境

2015-09-20 06:00

? 人氣

因此,當我們在討論台灣外省人在面對政治秩序轉變及身份認同扭轉過程中所產生的焦慮與不安,必須深及其族群價值體系所面臨的挑戰、自我身份認同的詮釋以及族群的尊嚴自覺等問題。才能瞭解在這動態發展過程中外省人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轉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生活在台灣這塊土地上不同族群的認同問題,是存在於台灣之中不同「想像共同體」的糾葛與對決。台灣目前的國家認同錯亂,正是因為不同的「想像共同體」在發展一段時間後,由於政治力的介入而引發的正面對決。其中一種「想像共同體」是被官方形塑的,也就是國民黨政權撤退來台後,在台灣社會不斷透過其所掌控的文化、教育、傳播力量,有意識和有計劃的長期形塑台灣人民的民族想像--我是中華民族的一員、我是中國人。另外一種「想像共同體」則是由土地情感、共同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經驗出發,經由政治、文化精英的鼓吹形塑而成的,一般而言這是移民社會發展必然會形成的結果。所謂「台灣認同」、「台灣主體意識」等等其實都是由這種「想像共同體」所發展出來的論述。目前我們國家認同的錯亂,反映的正是這兩種「想像共同體」的拉扯與對撞。

1949年,國民黨在中國內戰中失敗,退守台灣,大批軍公教外省人湧入台灣。國民黨重新改造,開始在台灣重新建立一個以國民黨一黨領導、領袖一人為政治中心的「黨國威權體制」。這個體制因為世界冷戰體系的建立而獲得美國的各種援助與安全保障,台灣從此成為一個以蔣介石為核心的威權體制國家與超穩定的社會。

自大陸撤退來台的外省籍人士和台灣人之間的社會組織與不平等問題,不一定基於「大陸人士」對於「台灣人」的有意識的「省籍」歧視與壓迫。但是,在國民黨「黨國威權體制」的制度性安排之下,使得統治階級幾乎都是當年自大陸來台人士組成,而一些「台灣人」則被迫居於劣勢、被支配的社會位置。這樣的安排造成了明顯的社會階層不均等。在公共資源影響領域,經常呈現外省人支配台灣人的情形。這並不等於說所有外省人都是統治階級,因為一些受威權統治集團排斥的人士以及廣大的中低階軍士、家屬,一樣是國民黨威權統治的犧牲者。這樣的不對等關係,使國民黨擁有至高的權力與機會在台灣進行共同想像的塑造,使絕大多數的台灣人民逐漸擺脫日本殖民的影響,重新的漢化、中華民國化。台灣社會經過國民黨五十年的形塑之後,國家的想像即呈現出一些共同符碼,在島內幾乎少有挑戰與質疑。我們可以在從下面幾個政策與制度上的安排看出其操控的痕跡:

一、文化政策的操控:在國民黨推動提倡「大中國」的政治教化之下,台灣歷史的特殊性與地緣特性以及一些和台灣文化、台灣人有關的共同想像建構,不是不被承認,就是遭到刻意的忽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