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川普突然對中國發動關稅戰後,隨即加強對中國晶片產業的打壓,扣押華為CFO孟晚舟,並限制華為的5G技術。此時,中國副總理劉鶴多次往返中美兩國,進行談判與折衝。這場經濟戰一路延續至2025年,川普再度對中國發起一波商品10%加10%、再加34%,汽車100%的關稅戰,至今已有超過1,200個中國科技公司,研究機構,大學及個人被制裁。然而,隨著博弈的深入,中國迅速反制,對美國產品對等加徴34%關稅,擴大限制稀土出口,增加制裁27家美國企業,並未再有高層官員出面斡旋。經過七年的博弈,中國已成為全球無可撼動的世界工廠,擁有完整的產業鏈,且日常用品難以取代。目前,中國對美國出口佔比僅11%。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態度淡定,不以為意,外交部長王毅甚至指出:“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在1990年代,江澤民曾多次表示,當中國的條件成熟時,將自然而然地走向民主選舉。美國日裔政治學家福山(Fukuyama)在1992年出版的《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之人》中,提出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華盛頓模式)可能是人類政治體制的歷史終結。然而,近年來,美國的民主選舉制度接連選出了川普、拜登、蕭茲、安倍、岸田、尹錫悅、小馬可仕、澤倫斯基等一系列無能,甚至傷害自身國家利益的領袖,顯示出華盛頓模式的嚴重缺陷。
相較之下,中國在經濟發展、科技創新、軍工產業及國計民生等領域取得的成功,以及在應對金融危機、社會問題和自然災害中的高效表現,已吸引了大量學者的關注與研究。 2004年,英國學者拉莫(Ramo)發表了《北京模式》,指出中國的「北京模式」與美國的「華盛頓模式」各具優勢。江澤民所提的「當中國的條件成熟時,自然會走向民主選舉」已不再是中國的發展路徑。中國應該自信地走自己的道路,無需追隨西方模式。
自1996年成立瓦森納協議(Wassenaar Arrangement)以來,西方國家開始限制中國在技術和軍事領域的發展。 2012年,歐巴馬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進一步加強了對中國的軍事制約。然而,中國依然保持快速發展,到了2018年,川普和拜登對中國的恐懼與日俱增,聯合西方盟國對中國展開更加激烈的打壓。
例如,近年來,美國及其盟國的多艘航母頻繁現身南海,對中國進行示威。義大利的加富爾號航母、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都曾前來,最近英國的威爾斯親王號航母也計畫赴南海示威。此外,西方也組建了印太框架、印太聯盟、美日印澳同盟、美日澳同盟、美日菲同盟、美日韓同盟、AUKUS等多個軍事組織,甚至日韓兩國也意圖加入北約。儘管這些聯盟明顯無法有效對抗中國,但西方卻依然依賴這些重疊且無力的組織來壯膽,在恐懼中尋求自我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