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經濟  

約 17 項搜尋結果
南韓新總統李在明(中)提名首位國務總理金民錫。(美聯社)

李在明難擺脫「親中」標籤?南韓新政府總理提名人,金民錫被發現曾留學北京清華

盧秀燕市長在議會強調,堅持中火機組要「拆除而非除役備用」,是全台唯一不妥協的地方政府。(圖/台中市政府)

空污與缺電衝擊民生經濟 盧秀燕強調守護市民健康不妥協

經發局於市政會議說明新北因應政策與作為,市長侯友宜表示,主動掌握產業與市場動態,全力守住民生經濟與產業。(圖/新北市經發局提供)

四大行動方案 助企業迎戰美國關稅挑戰 侯友宜:全力守住民生經濟與產業!

作者認為碳定價是一把雙面刃,必須給予排碳源轉型壓力,又要避免引發「綠色通膨」。(資料照,陳昱凱攝)

觀點投書:高額碳費對民生經濟影響有多大?從房價物價看減碳必經的「綠色通膨」

立委林岱樺在經濟委員會質詢提出,新冠疫情後,台灣民眾實質薪資出現負成長,在通膨壓力下,民生經濟的耐受度下降許多。(圖/林岱樺服務處提供)

民眾實質薪資出現負成長!林岱樺:調漲電費應考量民生與經濟平衡

國民黨立委韓國瑜當選立法院院長後表示。相信廣大台灣人民期待一個認真問政、合作團結的立法院,希望在重要的民生經濟法案上,不同政黨可以攜手合作。(柯承惠攝)

當選立法院長 韓國瑜:重要民生經濟法案可跨政黨合作

2024年1月13日,賴清德當選中華民國總統。(美聯社)

觀點投書:對新總統賴清德的期許,解決年輕人生活問題、改善民生經濟

圖為台電變電所。(資料照,柯承惠攝)

觀點投書:台灣近來頻繁跳電、缺電,專用電廠或能成為另一解方

筆者認為,在台灣面對內需產業與全球經濟衰退、投資銳減時,政府除了要加強照顧弱勢階層、重振經濟,並擴展新經濟產業,也應創建庶民經濟與年輕人就業市場。(資料照,Maria Teneva@Unsplash)

觀點投書:拚經濟顧民生─重振疫後經濟,擴展新經濟產業,創建民生經濟

總統蔡英文31日於總統府召開國安高層會議。(資料照,顏麟宇攝)

國安會議敲定民生經濟4大目標 蔡英文裁示:研議與全民共享可行方案

台灣民眾黨立院黨團4日舉行「俄烏戰爭改變世界格局,台灣面臨經濟民生挑戰」記者會。(柯承惠攝)

俄烏戰爭嚴重衝擊台灣民生經濟?張其祿示警:不只天然氣,還有「黃小玉」

桃園市長鄭文燦與台北市長柯文哲、新北市長侯友宜與談交流(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北北桃首都圈城市抗疫學 鄭文燦:合作是唯一選項,在防疫安全與民生經濟取得平衡

台中市政府線上市政會議,農業局提書廊義及紓困專題,市長盧秀燕表示,同時維持產業鏈營運及做好防疫相當重要。(圖/臺中市政府提供)

維護民生經濟 中市與中央推多元農業紓困方案

新北市長侯友宜表示,「助生活,扶產業」方案,包含急難救助、補貼、青年就業、減稅、緩繳及產業支持等紓困措施。(圖/李梅瑛攝)

「助生活,扶產業」助扶方案 提供各項民生經濟紓困

油價上漲對於弱勢族群的經濟將造成直接衝擊,恐怕引發民意反彈。(林瑞慶攝)

新新聞》520上路:馬政府殷鑑不遠,能源轉型當心衝擊民生經濟

位於竹市公道五路的知名建商總部,決定發放所屬員工每人2萬元防疫津貼。(圖/建設公司提供)

力抗疫情拖垮民生經濟 新竹建商發放2萬防疫津貼

「民生經濟有感政績是王道,沒有天然獨、沒有天然統,只有永遠的天然我,讓人人過好日子的政黨就能永續執政!」圖為總統蔡英文11月28日於民進黨中常會發表卸任談話。(資料照,顏麟宇攝)

觀點投書:台灣共識——民生經濟有感政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