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屆東京新作家主義影展(Tokyo FILMeX)於11月23日至12月1日在東京舉行,競賽單元的評審結果近日正式揭曉。由導演尹又巧、曾威量共同執導的電影《白衣蒼狗》,憑藉對移工處境的深刻描繪,榮獲「特別提及獎」(Special Mention)。
評審團成員婁燁評價,這部電影以具說服力的電影語言,強而有力地描繪了黑暗、羞辱與殘酷的現實,同時展現了直面人性深處的勇氣。
《白衣蒼狗》以泰國青年悟姆(Oom)在台非法工作的生活為主軸,揭露移工的剝削與孤立處境。這是曾威量的首部長片,延續了他對移民議題的關注。影片於11月28日放映後舉行映後座談,兩位導演分享創作背後的靈感與經歷。
曾威量回憶,他在新加坡學習新聞學時,對當地新聞自由的限制感到不滿。後來接觸到台灣新浪潮電影,對台灣的文化產生濃厚興趣,並決定前往台灣展開創作旅程。初到台灣時,他只能依靠免簽待遇,每30天需出境再返台延長停留期限。在辦理移民手續時,他結識了來自東南亞國家的移工,深受他們的故事感動。聽到他們的經歷讓我感到憤怒,也促使我思考,是否能透過影像讓更多人看見這些被忽視的生命。
除了移工的故事外,曾威量也提到,他在台期間無法親自照顧家中患病的家人,這讓他對照護議題產生更深的體會。多年來,他觀察到台灣偏鄉地區對照護的需求與照護者的困境,最終決定用長片形式來呈現這些議題。
尹又巧談到兩人的合作時笑說,他不做的部分由我來完成,他不想做的部分也由我接手了。引發觀眾笑聲。曾威量則補充,她的參與讓影片更加溫暖,若只有我一人製作,內容可能過於冷峻。影片採用4:3的畫面比例,曾威量解釋這一選擇源於經費限制,但更重要的是,它讓觀眾專注於角色處境,並強調內心掙扎的主題。
片名《白衣蒼狗》的英文標題《Mongrel》意為「雜種」,象徵主人公悟姆作為外來者的微妙定位;中文標題則取自杜甫詩句,寓意世事變幻莫測。其中「白衣」象徵照護者,「蒼狗」則隱喻流浪與邊緣化的生命。
這是台灣首次有作品在東京新作家主義影展獲得「特別提及獎」,為台灣電影在國際影展上增添了新的光芒。值得一提的是,台灣導演黃熙的電影《強尼.凱克》曾於2017年入圍該影展競賽單元,顯示台灣電影在此影展持續受到國際影壇的矚目。
曾威量出生於新加坡,畢業於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資訊學院。他於2010年至2012年間以交換學生身份來台,完成短片《當冷風吹起》。2013年,他獲得新加坡媒體發展局頒發的電影獎學金,並於2014年入選第6屆金馬電影學院。他的創作多聚焦於東北亞與東南亞的文化連結,探索這些地區與台灣的關係。尹又巧則是台灣導演,與曾威量共同執導多部作品,兩人憑《白衣蒼狗》於2024年獲得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並在頒獎典禮上特別感謝侯孝賢與廖慶松對其創作生涯的啟發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