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駿觀點:拉美研究套我40年

2024-05-05 07:00

? 人氣

向駿2010年《墨西哥新聞日報》中指出,其實羅培茲總統如果願意為墨西哥排華歷史事件向華裔墨西哥人道歉不僅可在國際間挽回顏面,還可向美國境內的墨籍移民間接表達關懷,更可為提升墨中關係創造條件。(AP)

向駿2010年《墨西哥新聞日報》中指出,其實羅培茲總統如果願意為墨西哥排華歷史事件向華裔墨西哥人道歉不僅可在國際間挽回顏面,還可向美國境內的墨籍移民間接表達關懷,更可為提升墨中關係創造條件。(AP)

《繁花》語錄之一:「人嘛,總要被一樣東西套牢的,不是股票就是房子,」 對我而言,那樣東西是拉美研究,而且一套就是40年。

緣起

1976年我自鳳山陸軍官校畢業,1981-83年至國軍外語學校西班牙文班進修,1985年奉派至烏拉圭陸軍指揮參謀學院(Instituto Militar de Estudios Superiores, IMES)交流一年。一般人對烏拉圭這個南美蕞爾小國的印象是個牛比人多的國家,曾經有一位世界最節儉的總統穆西卡(José Mujica),但基於以下三點原因我將1985年訂為投身拉丁美洲研究元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首先,1973-1984年烏拉圭的軍政府於1985年3月1日桑吉內提(Julio María Sanguinetti)總統就職後恢復民主憲政。由於同班同學還有美國、阿根廷、秘魯等國軍官,對於軍文政權過渡的現象能做近距離的觀察。阿根廷首部獲得奧斯卡最佳外片的《官方歷史》(Historia Oficial)就是在烏拉圭看的,以上種種對研究拉美轉型正義均有相當助益。

其次,烏拉圭國家圖書館不僅見證兩岸外交變遷且成為其載體的一部分。國民黨大老李石曾(1881-1973)於1933年在瑞士成立「中國國際圖書館」,1951年該館10萬冊藏書及珍貴文物遷至烏拉圭,烏拉圭國家圖書館特許於二樓開闢中國廳收藏該批書籍和文物,典禮由李石曾親自主持。烏拉圭於1988年和台灣斷交後經多次協商,該批圖書於1993年運抵台灣。「中國國際圖書館」於1994年5月19日在台灣的中央圖書館(1996年更名為國家圖書館)正式對外開放的前一天, 《中國時報》專題報導中曾寫到「如今藏書的主人已經不在人世,古書在經歷一甲子的漂泊後,也為自己添上了歷史的外衣」。

其三,拉丁美洲第一座孔子銅像就在烏拉圭。座落於該國首都孟特維多(Montevideo) Rodó公園內的銅像係由台北市前市長楊金欉於1985年贈送,雕像為台灣雕塑家陳一帆(1924-2016)的作品,他創作的孔子像被兩岸孔學家公認為「最像我心目中的孔子」。2010年6月1日高齡85歲的陳一帆受聘任閩江學院美術學院雕塑系客座教授。

1989~1991:從西引島到至曼哈頓島

1989年8月我在西引島任滿兩年營長後,從台灣逕赴紐約曼哈頓島開啟正式的拉丁美洲研究。

創立於1966年的紐約大學「拉丁美洲暨加勒比研究中心」(Latin American and Caribbean Studies, CLACS),是一個跨領域的區域研究中心(inter-disciplinary regional-studies center)。同年,「拉丁美洲研究學會」(The Latin American Studies Association (LASA)也在紐約大學諸多學者的協助下成立,該學會目前擁有超過13,000名成員,其中60%居住在美國境外,包括來自全球不同學科的拉丁美洲專家。

1989年9月開學後我到該中心與主任米契爾教授(Christopher Mitchell哈佛大學博士)首次師生會談將近一小時後,只記得他說的一句話「你是本中心成立以來兩岸三地第一位申請的華人」。我憂喜參半,憂的是我能讀完碩士學位嗎?喜的是能當第一位也值啦! (如有華人曾在1989年之前申請就讀過該學位歡迎與我聯絡)2017年LASA50周年年會在紐約舉行,我和內人有幸在會場巧遇米契爾教授,他得知我在台灣致理科技大學擔任拉美經貿研究中心主任表示甚感欣慰。

限於篇幅以下僅記兩位難忘的教授。第一位是拉美史的華倫狄恩(Warren Dean)教授。狄恩畢業於佛羅里達大學,博士論文題目為São Paulo’s industrial élite, 1890–1960,該論文於1969年由德州大學出版後,1976年和1987年史坦福大學和劍橋大學陸續出版兩本他的著作因此奠定其巴西經濟史大師的地位。 難得的是狄恩教授還在巴西軍政府(1964-1985)期間組織「美國巴西資訊委員會」(the American Committee for Information on Brazil)收集記錄軍政府使用酷刑的狀況。

狄恩教授除了熟悉拉美主要國家的歷史外,最令我難忘的是他曾在課堂上一邊熟練地操作著古董級的八釐米放映機,一邊口述他個人收集有關巴西工業化影片的內容。令人遺憾的是1994年5月21日他在智利做研究期間因公寓瓦斯漏氣而過世,5月25日《紐約時報》曾發訃告追悼。1995年「拉丁美洲史會議」(The Conference on Latin American History)設置「華倫狄恩紀念獎」(The Warren Dean Memorial Prize) ,每兩年期頒發一次給以英文發表最佳的與巴西歷史相關書籍或論文。

第二位是政治學的馬丁·溫斯坦(Martin Weinstein)教授,溫斯坦畢業於紐約大學,師承拉丁美洲民主研究先驅、拉丁美洲研究學會(LASA)首任會長卡爾曼·西爾弗特(Kalman H. Silvert)。溫斯坦曾兩次獲得傅爾布萊特計畫獎金,是美國拉美學界極少數研究烏拉圭政治的學者。他也是大英百科全書「烏拉圭」(Uruguay)詞條的作者。2003年溫斯坦的學生Michael Perry成立了溫斯坦獎學金表彰他教學及對學生的指導。

1990年代拉美政治研究的顯學是如何詮釋1970-90年間諸多國家的軍事政變、軍事統治乃至陸續回歸民主政治的過程。溫斯坦教授的課程內容完全符合當時的需求,簡介其課程五本主要指定書籍如下。

其一是歐唐奈(Guillermo O’Donnell)1973年的經典之作《現代化和官僚威權主義—南美政治研究》,該書原稿是歐唐奈1971年在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碩士論文,他返回阿根廷後於1973年完成書稿並由加州大學出版。該書不僅是最早致力於解釋阿根廷現象的書籍,也是當代西方政治學界研究威權主義和民主理論的經典,歐唐奈也因此成為阿根廷乃至整個南美戰後政治發展的大師級學者。該書出版50年後,阿根廷的民主從當年的「表現不佳」(underachiever)到米萊(Javier Milei)就任總統後成為「表現過度」(overachiever)再次成為拉美政治學界的焦點。

其他四本是由歐唐奈、施密特(Philippe C. Schmitter)和懷海德(Laurence Whitehead)三人於1986年共同編著的《從威權主義統治轉型—民主的前景》(Transitions from Authoritarian Rule: Prospects for Democracy)的四卷本經典。

華府智庫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拉美研究部門創辦人羅文索(Abraham F. Lowenthal)教授形容該套書「雖常被批評為「『一廂情願』」(Wishful thinking),但仍不失為『深思熟慮的願望』(thoughtful wishing)。」這五本書我都買了也都讀了,然因英文程度不夠好,就在似懂非懂的情況下把課修完了,這五本書至今仍保存良好且經常查詢。我何其有幸能受教於如此傑出的老師,因此更加堅定踏上拉丁美洲研究之路的決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紐約大學撰寫畢業報告期間從圖書館員得知獲德州奧斯丁大學拉美研究博士學位的華人青椒學者李和(He Li),其博士論文1991年獲Praeger出版,是美國第一本有關中國與拉美經濟關係 (Sino-Latin American Economic Relations)的學術性書籍。他曾兩次獲得傅爾布萊特獎學金,先後於2004年和2015年到台灣和中國大陸做研究,在台期間他對我的拉美研究多所啟發。更幸運的是在他不厭其煩的指導下,2021年能與他共同完成主編英文版的《台灣與拉美關係》(Taiwan’s Relations with Latin America: A Strategic Rivalr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由美國Lexington Books出版。

1994~2000:從拉美研究到國關研究

瓜地馬拉總統戴雷昂總統(Ramiro de León)訪華期間於圓山飯店總統套房與榮譽侍衛長

瓜地馬拉總統戴雷昂總統(Ramiro de León)訪華期間於圓山飯店總統套房與榮譽侍衛長 向駿上校(右二)、榮譽侍衛官張台驊上校(左ㄧ)及李建國上校(右ㄧ)合影 , 1994年7月8日。(作者提供)
瓜地馬拉總統戴雷昂總統(Ramiro de León)訪華期間於圓山飯店總統套房與榮譽侍衛長 向駿上校(右二)、榮譽侍衛官張台驊上校(左ㄧ)及李建國上校(右ㄧ)合影 , 1994年7月8日。(作者提供)

1994年7月5-9日瓜地馬拉總統戴雷昂總統(Ramiro de León)訪問台灣,我奉命擔任榮譽侍衛長。同年8月下旬我再次以公費生身分赴美國洛杉磯的克萊蒙研究院(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政治/經濟學部(Division of Politics and Economics)研讀博士,該院創立於1925年,是全美最早建立的全研究型大學,後更名為克萊蒙研究大學(Claremont Graduate University)。

1994年上半年準備申請入學時在該校網站上看到Carol Wise教授也在政治/經濟系師資名單上心中竊喜,因為她是研究北美自由貿區(NAFTA)的專家,可能成為我延續拉美研究的重要支撐,未料1994年秋季班開學前她調走了。幸虧1996年院裡又聘了一位墨西哥籍的年輕助理教授花阿斗(Aldo Flores)負責拉美研究方面的課程,算是解決了我在博士班選課上的重要問題。

美國的政治學博士班通常需在國際關係/世界政治(International Relations/World Politics)、美國政治(American Politics)、比較政治/區域研究(Comparative Politics/Area Studies)、政治經濟學(Political Economy)、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安全研究(Security Studies)、模型及方法(Models and Methods)等課程中任選至少兩門主修才能參加資格考試,我選了國際關係和比較政治。

國際關係課程印象最深刻的是古格勒教授(Jacek Kugler)的國關概論。古格勒1942年3月19日出生於波蘭,1973年獲美國密西根大學政治學博士。由於他的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奧根斯基(A. F. K. Organski)每年12月均應邀到課堂演講,因此得以數度親聆大師講授「權力轉移理論」(Power Transition Theory),故能略窺該理論之堂奧。奧根斯基於1998年過世後,古格勒成為該理論的掌門人並於2004~2005年當選美國國際研究學會(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ISA)會長。從克萊蒙研究大學畢業後我翻譯了一本他主編的書籍(Power Transition: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並主編了兩以本「權力轉移」理論相關的書籍。 2022年3月我在《亞洲週刊》以「從美中權力轉移探索兩岸政策」為題的專文祝賀他的八十大壽。

1999年5月15日向駿與古格勒教授於畢業典禮後合影。(作者提供)
1999年5月15日向駿與古格勒教授於畢業典禮後合影。(作者提供)

我的博士論文題為「優勢政黨崩解之政治經濟學:墨西哥革命制度黨之轉型」(Political Economy of Breakdown of Dominant Party Regimes: Transformation of Mexico’s PRI),三位指導教授分別是美國籍資深教授史奈德 (Lewis Snider)負責論文整體架構、墨西哥籍花阿斗教授負責墨西哥政治經濟部份,中國籍馮毅教授負責論文量化統計部分。

論文係以墨西哥革命制度黨(PRI)、臺灣國民黨(KMT)、印尼專業集團黨(GOLKAR)和新加坡人民行動黨(PAP)於1969~1996年間歷次重要選舉的得票率為統計分析樣本,結論是經濟自由化所導致的政治自由化終將導致優勢政黨的弱化、甚至崩解。論文總結之一是,「未來,任何對於墨西哥政治經濟的學術研究,如僅聚焦於總統制和革命制度黨都屬不智。經過十幾年的經濟自由化,墨西哥政治已自由化到無法忽視其反對黨的地步。」1999年3月順利通過答辯,幸運的是墨西哥革命制度黨和臺灣國民黨均於2000年慘遭「政黨輪替」,博士論文算是沒白寫。

2015年張森根教授在其《領悟多元視角下的拉丁美洲》書中「憶李慎之先生對中國拉丁美洲研究事業的關注」一文中指出: 「他[李慎之]說,在改革開放初期,布熱津斯基首次訪問中國時就當面向他提起過墨西哥革命制度黨的問題。後來慎之先生在一次電話中同我談到要把1999年印尼蘇哈托的專業集團黨的下臺、2000年臺灣國民黨的下臺和同年墨西哥革命制度黨的下臺作綜合研究。他說,這3個老牌集權主義政黨在選舉中失敗,能和平交權,是一些發展中國家與地區政治民主化進程中一次突出的事件,很值得研究。」我不認識李慎之先生,撰寫論文期間更沒有參考過布熱津斯基相關的文獻,能在張森根教授的書中得知這段往事也算與有榮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撰寫博士論文期間,1998年10月智利前總統皮諾契特在英國被收押/拘禁,後因英國上議院宣布拘捕為非法皮諾契特獲釋返回智利。我忍不住寫了一篇文稿投到中國社科院的《拉丁美洲研究》,結果以「從皮諾契被拘禁看智利民主化進程」為題刊出,數年後我才發現該文被收錄於人大複印資料庫,因此向當時收件、編稿的江時學教授致謝。

2000~2023:從獨立研究到兩岸交流 

2003年自軍中退伍後,我的主要學術活動在持續拉美研究爭取升等和透過與拉美學界交流強化兩岸感情橋樑。拉美研究方面2003年初試啼聲雖未一鳴驚人,但「布希的拉美政策」(Bush’s Policy Toward Latin America,”)一文能獲刊美國「外交政策研究院」(The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FPRI)所屬刊物Orbis也算小有斬獲。2009年「中國在拉美崛起:機會大於挑戰」(China Rising in Latin America: More opportunities than changes)獲美國另一期刊創刊號刊登有可能是瞎貓碰到死耗子,因為拙作的標題和這本新期刊拗口的名稱(Journal of Emerging Knowledge on Emerging Markets)對上了眼。

2017年台灣的老牌期刊《問題與研究》英文版Issues & Studies 特邀美國匹茲堡大學國際研究資深主任Ariel Armony和該校曾任美國「拉丁美洲研究學會」(LASA)所屬《拉丁美洲研究評論》(Latin American Research Review, LARR)前主編Aníbal Pérez-Liñán教授共同擔任中拉關係特輯主編,他倆在特輯引言的最後一段指出好幾年前,向駿就已注意到「中拉關係已從傳統的軍事和政治聯繫,擴大到貿易流通和商業連結…中國為支持其貿易導向的目標已在拉丁美洲成為負責任的利害關係人(responsible stake-holder)。」(DOI:10.1142/S1013251117020015)以上係引自我在創刊號的內容。截至2023年止我主編的拉美研究相關書籍共計五本。

2003年自軍中退伍後次年立即展開與大陸拉美學界交流,首先是到社科院拉美所朝聖。之後陸續受邀來訪學者服務的單位包括社科院拉美所、北京大學、南開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河北大學、復旦大學、西南科技大學、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澳門亞太拉美交流促進會。
最後特舉一例說明拉美研究學者應該具備的人道關懷和家國情懷。2019年3月26日墨西哥現任總統羅培茲(Andrés Manuel López Obrador, AMLO)在臉書和推特發布一則影片,片中他與妻子站在墨西哥東南部科馬卡科(Comalcalco)一處馬雅文化遺址前表示,他表示在寫給費利佩國王六世(Felipe VI, 1527—1598年)的信中提到當年西班牙人「屠殺、壓迫」墨西哥原住民的歷史,他強調「和解的時機已經到了,但前提是要獲得寬恕。」西班牙總理桑切斯(Pedro Sánchez)批評墨西哥突然要求西班牙對500年前的事情道歉,「這個請求很奇怪。」

次日,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秘魯籍的尤薩(Mario Vargas Llosa)批評羅培茲自己的名字就是西班牙文,有甚麼資格批評西班牙人過去的殖民統治?並謂「羅培茲應該把信寄給自己。」普立茲獎得主歐本海默(Andrés Oppenheimer)則認為,「照他的邏輯,阿茲特克的後裔應該被要求對其先人屠殺其他族人道歉。」

同年5月10日當地英文報紙《墨西哥新聞日報》(Mexico News Daily)刊登我的投書,我在題為「墨西哥應該向華裔墨西哥人社群道歉」(Mexico should offer its own apology—to the Chinese-Mexican community)文章中指出其實羅培茲總統如果願意為墨西哥排華歷史事件向華裔墨西哥人道歉不僅可在國際間挽回顏面,還可向美國境內的墨籍移民間接表達關懷,更可為提升墨中關係創造條件。

1910-1920年的墨西哥革命雖推翻了執政合計長達31年(1876-1880, 1884-1911)的獨裁者迪亞士(José de la Cruz Porfirio Díaz ),但1911年5月位於柯阿維拉州 (Coahuila)的托雷翁(Torreón)市(當地華人稱「萊苑埠」)卻仍發生慘絕人寰的華人大屠殺事件。5月13日清晨馬德羅(Francisco I. Madero, 1873-1913)率領的4500人反政府武裝部隊擊敗800人的聯邦守軍攻佔了最後一座大城托雷翁。5月15日清晨聯邦政府軍撤退,馬德羅部隊入城後對當地商業區進行了十個小時的洗劫與屠殺。由於當地商業區多為華人商戶,故有303多名華人遭殺死,史稱「托雷翁大屠殺」(Torreón Massacre),又稱「萊苑慘案」。長期淹沒於檔案室中的這段墨西哥華人歷史直到近年來才因「中國崛起」成為美國史學界研究的課題。多位學者相關研究陸續在美國出版, 導致羅培茲總統於2021年5月17日在托雷翁市代表該國政府向華人社群和中國人民道歉。我對此事絕不敢居功,但投書一事則已展現拉美研究學者應有的人道關懷和家國情懷。

*作者為美國紐約大學拉丁美洲研究碩士,美國克萊蒙大學政治經濟學碩士、政治學博士,現任智利國家政治及戰略研究學院(ANEPE)研究教授。曾著《拉丁美洲七講》(五南圖書公司2013年),並主編《美中權力轉移:理論與實務》(江蘇人民出版社2010年)、Taiwan’s Relations with Latin America: A Strategic Rivalry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China, and Taiwan, coedited with Li He (Lexington Books, 2021)等八本書。最近出版資訊如下:《當代拉丁美洲人文與社會科學巨擘》,共同主編蘇彥斌,(五南圖書公司,2023年6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