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課徵碳費之我見

2024-05-25 05:30

? 人氣

筆者舉例,若碳費費率過高,市場可能會因為短期大量囤貨,導致提早、加速發生「綠色通膨」。(資料照/洪煜勛攝)

筆者舉例,若碳費費率過高,市場可能會因為短期大量囤貨,導致提早、加速發生「綠色通膨」。(資料照/洪煜勛攝)

人類自從工業革命後進入工業化時代,生產能力迅速提升,帶動全球經濟快速發展,惟工業排放的巨量溫室氣體使得氣候變遷危機越演越烈,為了讓人類居住的地球及環境能夠永續經營,全球減碳工作刻不容緩,但如何保有人民生活品質的同時減少碳排放,兼顧保障大眾生命財產安全不受氣候變遷威脅,這是各國政府正積極投入的課題。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推動高碳排產業低碳轉型的主要手段是課徵碳費,但面對亞洲鄰近國家如韓國、中國大陸的產業競爭,以及東南亞新興國家的背後追趕,傳統製造業近年獲利變化劇烈。以水泥業代表性公司為例,台泥公司近兩年可歸屬母公司淨利分別為新台幣 54.05 億與 79.98 億元,與歷年水準相較呈現平中趨弱,如果加上政府收取高額碳費,卻未對高占比的進口水泥同步徵收碳費,對本土水泥業者相當不公平,恐怕水泥業者轉型未成,反而無法生存。

另外,根據台泥與亞泥2023年的財務數據,若以每噸新台幣300元課徵碳費,年排放量較高的台泥將面臨高達13億元的碳費成本,亞泥應繳碳費約9億元,假設2030年碳費收取每噸500元,台泥應繳交碳費將從13億元增加到23億元,可以清楚看到碳費對企業所帶來的財務衝擊相當巨大。

此外,除了被課徵碳費的企業直接受到影響,企業所屬產業鏈的上下游同樣會受到波及,例如若碳費費率過高,市場可能會因為短期大量囤貨,導致提早、加速發生「綠色通膨」,反而傷及民生經濟。減碳目的是為了降低極端氣候發生、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但減碳過程更應注意避免衝擊民生經濟穩定,否則對社會經濟造成的影響不容小覷。

再以水泥產業為例,當前台灣各類公共工程/房地產/廠房皆大興土木,買方為滿足前述需求,必須大量購買水泥,若政府課徵過高碳費引發產業成本高漲、下游產業提前囤貨,不動產業者為了反映不斷提升的水泥價格藉勢上修房價,最終還是對於終端買房者不利,因此高額碳費衝擊供需平衡的嚴峻現實,再加上戰爭地緣政治風險與疫後復甦的嚴重缺工問題,將使社會面臨嚴重的房市隱患,一旦房價失控,整體經濟運作可能反轉為蕭條,減碳轉型的努力化為泡影。

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傅利曼的總體經濟理論,其認為穩定漸進的政府政策,有利各利害關係人找到均衡點,使政策中長期效果達到最大。其實台灣企業對減碳的積極投入,在世界上是有目共睹的,台灣工商團體提出的「碳費課徵每噸新台幣100 元」,相比日本碳定價起徵額每噸折合新台幣 61 元來看,彰顯出台灣企業對於減碳要求更有自覺,環保團體常引用新加坡當前碳稅每噸新幣 25 元(約新台幣600 元),但起初的碳定價初始費率也僅是每噸新幣 5 元(約合新台幣 120 元)。因此,考量日本、新加坡、台灣的物價水準及所得差異,台灣工商團體提出每噸新台幣 100 元的初始碳費費率,確實有其依據,而非憑空喊價。

台灣初始碳費課徵的費率數值,不該是最終結果,嚴謹面對課徵碳費可能引發的綠色通膨風險,應以循序漸進的碳定價策略及全方面的配套措施,再將收取的碳費引導投入及鼓勵企業研發減碳技術才是鼓勵產業有效減碳,讓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共創雙贏的正解。

*作者為水泥業永續策略研究員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