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聿文觀點:中國當局對社會穩定的焦慮

2024-05-01 07:00

? 人氣

此外,年輕人集體邀約自殺和公務員討薪等過去不曾或很少出現的現象,前者反映了中國社會底層長期以來承受的巨大生活壓力在經濟困難期雪上加霜,超過個體承受的臨界點,這類事情對人們的內心觸動極為強烈,也極易引發報復社會的惡性極端案件;後者的日子也不好過,經濟困難的加劇,讓政府財政收入銳減,公務員普遍減薪,甚至發不出工資,無疑打擊他們對當局的忠誠。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社會穩定的嚴峻問題

「新時代」這類社會的不滿和抗爭雖然多發生在近幾年,但當局早就明白其統治方式會使社會穩定成為一個嚴峻問題,於是有針對性地提出國家總體安全觀,把國家安全上升到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上升到國家強盛的前提。當局一方面從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包括文革的教訓深知,在不能改變統治方式下,沒有安全和穩定,一切無從談起;另一方面也從群眾尤其勞工群體的抗爭訴求和方式中認識到,需要將維穩嵌入於國家總體安全考量,因為勞工的抗爭訴求,已從過去相對單純的政策性措施和經濟利益,過渡到政治與社會權利層面的變革要求,抗爭方式也借助現代網絡技術的力量迅速擴散信息,擴大社會影響以爭取更多支持。但對官員來說,實際上缺乏有效解決社會沖突的制度化手段,更多還是剛性維穩,這就不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導致沖突產生的問題,反而往往會激化矛盾和沖突。

假如群體事件頻發,特別是反體制的維權集體行動,社會就不可能穩定,也就會挑戰、威脅中共統治。這是當局對穩定的認識邏輯。因此,中共要贏得人民對其統治的認可和支持,需要一個穩定的發展環境。習為加強自己一人統治的合法性,更為中國制定了一個中國式現代化的高目標,而這個目標要求全體國民在他的領導下團結一致去實現,任何不穩定的風險都有可能導致目標實現不了。所以,相比他的前輩,習尤其看重穩定,但要達成全體國民的「團結一致」,在黨內不能只靠政治高壓,在社會只靠專政,否則,當局的維穩成本有增無減,在經濟下行的壓力下,這是不可承受的負擔,並將進一步阻礙經濟發展。

新時代的楓橋經驗

故他重提「楓橋經驗」,依靠新時代的「楓橋經驗」即群眾路線去解決社會矛盾,將矛盾化解在基層。然而,從「楓橋經驗」實際運行效果看,真的要有效運用,基層政府還是要有雄厚財力。因此 歸根到底,社會穩定問題要靠發展去解決。但在經濟困難加重的當下,這又談何容易,地方政府特別是基層政府,不得不花很多時間去處理各種集體和個體的維權事件。從這個角度看,不排除當局通過強調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性,以此促使官員自覺重視社會穩定問題,積極主動而非被動去化解決各類矛盾和沖突。

社會穩定問題嚴重到沖擊其統治,是有可能在政策上做出調整,乃至修正其發展路線的。「白紙運動」迫使當局放棄清零政策,改弦易轍,就是一例。

雖然去年中國勞工的集體行動和社會抗議以及個體極端事件有所增加,然而,假設沒有發生2022年11月的白紙抗議運動,當局對這些事件的性質的判定就很可能和現在不一樣,不一定認為它們會沖擊到社會大局的穩定,威脅中共的統治特別是習近平的個人獨裁。

假如目前的情形延續下去,不排除當局接下來會破題分配體制,在這個方面是出台力度較大的政策,以縮小社會的兩極分化,當局在黨的文件中多次表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是否會這樣去做,值得觀察。

*本文原刊德國之聲,授權轉載。

© 2024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