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臺灣人的文明素養還可以更好

2024-04-29 05:50

? 人氣

筆者認為,文明素養的養成與校園裡的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身教及教科書裡的內容息息相關。(取自pixabay)

筆者認為,文明素養的養成與校園裡的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身教及教科書裡的內容息息相關。(取自pixabay)

從許多地方來看,臺灣人有很高的文明素養(decency)。這文明素養表現在我們與陌生人之間的彼此對待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日前在臺灣高鐵上,當車上廣播呼叫醫療人員的協助時,有人馬上就看到十幾名乘客陸續走向需要協助者的車廂,讓旁觀的人覺得好感人,紅了眼眶。[1]

4月3日臺灣發生了25年來最大的地震,有一間號稱全臺最便宜的書店內,整排書櫃如骨牌般倒下。書店老闆在心慌意亂之際,急忙透過網路徵求書友幫忙。不久,就來了一群熱心的年輕人幫忙整理,甚至協助修復受損的書架。到了深夜11點,老闆向書友致謝,表示已恢復原狀的55%,會在4日繼續整理。事後許多網友表示:我明天會過去,不用給我錢;我可以當義工。[2]

以上兩件事只是臺灣社會類似事例當中的一小部分,就別說在中大型災難之後,慈善團體的挺身而出及善款的湧入相關單位,這都已是常見的事了。這些事例在在顯示,臺灣人對不認識但卻需要幫助的人,會不吝嗇地伸出援手。

臺灣社會的文明素養也表現在制度的設計與運作上。比如說,各級政府機構和中大型醫療院所,除了高素質的正式員工外,都有志工替上門的人做引導,免除了許多人摸索的忐忑與時間。臺灣也有許多聞聲救苦的宗教團體和仗義執言的非政府組織,它們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援助與諮詢,讓這社會中的許多人都可以尋線找到需要的奧援。

在很多很多的地方,「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感嘆,其實不適用於今天的臺灣。

臺灣之所以能展現如此值得驕傲的文明素養,其背後有許多可能的原因。比如說:臺灣是一個移民的社會,很多人都有離鄉背井的經驗,也因此較容易體諒同是在外討生活的人;臺灣實施了民主制度,而這制度會促使一般人比較有禮貌,對他人也比較會有同情心或同理心(這是180多年前,法國人托克維爾對美國民主社會觀察的心得);臺灣人的物質生活已臻富裕,在「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足而知禮節」的生活中,我們對其他人會有較多的善意;臺灣社會長久受到儒、釋傳統及基督宗教的薰陶,在行有餘力的前提下,會很自然地表現出對他人的善意與關懷。

雖然臺灣社會有著如上所述的表現,但不可諱言的,我們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在此舉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觀察:

走在路上的行人還是處在危機重重的狀況。前一陣子禮讓行人的宣導期和重點執法期過後,許多機、汽車使用者對行人不友善的行為,又故態復萌了!臺灣人平常溫柔敦厚,一旦上了汽、機車,就不太會禮讓他人。

在許多地方,騎樓上有商家(如飲食店、汽車修理或清洗店)做生意,以致阻礙(甚至阻絕)了通道,讓行人無法正常通行。輪椅使用者、肢體殘障者及上下學的年幼兒童,常常被逼到馬路上,視覺殘障者更無法在這樣的騎樓進出!平常殷實有禮的商家及標榜照顧弱勢的政府單位,對這種種卻視若無睹!

在大眾運輸工具上(包括高鐵、捷運或公車)總是有人大聲聊天、高音量的使用手機處理公私事務、不以靜音模式來觀賞影片或打電玩。凡此種種,都使通勤的人飽受各種噪音的轟炸。

以上所舉的事例,都集中在我們的交通上。假如把注意力轉移到飲食的問題上,我們也不難發現,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受到文明的對待。例如,在大眾媒體的平臺上,經常有專家教我們如何清洗蔬菜上的殘留農藥(這種教導在歐美國家當中實在不多見), 這就表示政府或生產者在第一步就沒有盡到保護消費者的義務,常讓消費者感到膽顫心驚。另外,臺灣的外食人口很多,各式大小餐廳食堂在親切的招呼背後,卻不講究食材及用餐環境的安全衛生(從最近的諸多食安事件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這就表示各級政府及商家,並沒有真正的善待消費者。

我不認識你,但我尊重你的權利;我不認識你,但我關心你的需求與福祉;我不認識你,但我在能力許可範圍內,會盡可能不求回報的幫助你;我不認識你,但我會將心比心的對待你。這就是文明素養。

臺灣社會大部分的人都有這樣的素養,只不過在實際生活當中還有待更廣泛的展現。我們希望這社會的菁英,能在各自的崗位上發揚這樣的素養。政治人物、公務人員、各行各業的經營者,都應該如此。

校園裡的文化、教育工作者的身教及教科書裡的內容,也都應著眼於學生文明素養的陶成。

註:

[1] 綜合報導(2024)。〈暖炸!高鐵一廣播求援,「這群人」秒起身,乘客回憶;眼眶紅了〉,《聯合新聞網》

[2] 方翊倩、鄧博仁(2024)。〈書櫃骨牌式倒塌,全台最便宜書店求助,下秒畫面暖爆〉,《中時新聞網》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