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如果一週只工作20個小時

2024-04-02 05:40

? 人氣

台灣勞工以工時長為自然,其實時代演進,AI勢不可擋,未來每週工時二十小時不是幻想。(影像合成:風傳媒)

台灣勞工以工時長為自然,其實時代演進,AI勢不可擋,未來每週工時二十小時不是幻想。(影像合成:風傳媒)

美國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最近提案在不減薪的前提下,將每週工時從40縮減至32小時。事實上,利用AI自動化維持生產效率、縮短工時的討論,從去年開始就一直熱度不減,包括比爾蓋茨在內的企業人士甚至預測未來每週只需要工作三天。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要找到一個完美的魔法數字是不可能的,就連每週工作40小時也不過是八十多年前立法訂下的一個隨機數字。不過,我們還是可以想像一下:如果真的只需要一半的工時就能有一樣的工作成效,這個世界會變成怎樣?

一半工時的假設並非毫無根據,顧問公司麥肯錫最近的報告就預估生成式AI能夠自動化超過一半的現有工作。不過,更重要的是,這個假設可以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和在人生中應有的比重。

如果只需要一半工時就可以獲得跟現在相同的薪水,你會利用多出來的時間追尋長久以來的夢想?花更多時間跟家人相處?學習新技能?放空刷手機?還是選擇接下更多案子,繼續以工作為中心的生活?

從公司的角度考慮,也有好幾種可能:像是鼓勵員工將多出來的時間投入到更具有價值、創造力和策略性的工作中。例如,客戶經理可以藉由自動化郵件跟進、會議記錄整理,把更多時間花在思考擴展業務機會,或是和主要決策者建立更深的關係。

公司也可能藉此裁減人力,如果GitHub Copilot能幫助軟體工程師提高寫程式的效率,相對來說需要的開發人員數量自然會下降,這樣的影響很可能是不均等的。根據經驗和工作內容不同,某些群體會受到更大的衝擊。

但是假如有一天公司普遍實施每週工作20小時的制度,這代表所有人都會受到影響。也許未來再也沒有所謂「全職」和「兼職」工作的分別,這些變化會需要我們重新思考福利制度、職涯發展、薪資結構等許多議題,也許很難在短時間之內發生。但是,現在就進行這些討論至關重要,因為在過去幾波自動化浪潮後,人類整體生活並沒有變得更好、更快樂。

照理說隨著自動化程度增加,大多數人應該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更多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過去幾十年的數據卻呈現相反的趨勢:儘管GDP和生產力增長,工作時間並未顯著減少。相反地,數字顯示似乎越來越多人(尤其是高收入及教育水平高的族群)為了工作而工作:美國人口普查局調查,收入排名前10%的人每周平均工作時間比收入排名最後10%的人多4.4小時。

許多因素促成了這一趨勢,其中一個原因是「工作倫理(work ethic)」觀念的普遍流行。普林斯頓教授丹尼爾·羅杰斯在其研究中指出,原本工作只是為了賺錢養家的一種「不得不」或負擔,但在工業革命期間卻被資本家包裝成值得讚揚的美德。工作不再只是通往美好人生的途徑,它搖身一變成為一個人的人生目標和身份認同。

經過一百多年,多數人已經無法想像沒有工作的生活,加上社會福利政策和貧富差距擴大等因素,讓一般人雖然能看到新科技的影響,卻享受不到生產力提高和自動化所帶來的好處,這種情況在過去一百多年來一次又一次地重演,而多數討論始終侷限在自動化可能帶來的結構性失業問題,無法跳脫人生以工作為主(work-centric life)的思維模式。

「如果只需要一半工時就能得到跟現在一樣的薪水,你會選擇過怎樣的生活?」

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不在於試圖預測未來,而是要利用這個機會反思我們想要的生活方式:更短的工作時間是否會帶來更多的幸福感、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和更有意義的生活?還是會加劇不平等和社會挑戰?你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

*作者現居美國舊金山,擔任矽谷AI新創公司產品經理。畢業於哈佛商學院,曾在美國科技媒體VentureBeat及《哈佛商業評論》等媒體發表文章。相信在科技自動化時代更需要新一波文藝復興,關注建築、藝術、人文領域,希望能藉此重新想像未來生活和工作。更多文章請追蹤@Bastiane或關注臉書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