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儒十丐─外族治下讀書人不再一枝獨秀:《北南角力中的新秩序》選摘(2)

2024-04-02 05:10

? 人氣

關於耶律楚材與窩闊台汗之間的互動,在《南村輟耕錄》百年前,約於至元四年(一二六七)成文的耶律楚材神道碑文則提供了另種說法。作者宋子貞(一一八六—一二六六)提到了耶律楚材常向窩闊台汗建言「天下雖得之馬上,不可以馬上治」,也推薦了許多儒士協助蒙古徵收漢地稅賦,而後宋子貞說,「國朝之用文臣,蓋自公發之」。這則記載的真實程度也許更高。無論如何,不管窩闊台汗的重用儒士是否真由耶律楚材所發,也許僅是後人的褒美之詞,這些敘述都透露出,儒士之能被蒙古高層重視,「治天下」的才能是關鍵之一。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另一種蒙古統治階層肯定的特質,在後世的敘述中就比較隱晦。由於儒家禮儀中常有祭天地、拜先賢等祭祀行為,也有一些通達天地的學問,像是《易經》的卜筮之學,在蒙古的初步印象中,儒人貌似薩滿,儒學是「儒教」。另一方面,薩滿不僅具備宗教功能,也是草原上各種實用知識的傳承者,而當時的儒士也能兼通醫學、天文曆算等各種方伎術數之學,就蒙古人的角度而言,兩者形象接近。事實上,有不少當時投附蒙古的儒士,最初是先以方伎術數之學引起蒙古高層注意。於是當蒙古優禮各方宗教之時,儒家也被一視同仁,在蒙古規劃各種宗教戶計時,儒戶也被等同待之。

治國能力與宗教性質的認可是蒙古與儒士建立關係的開始,對於蒙古高層而言,儒士兼有匠人與教士的身分,因此不太可能會完全忽視他們的價值,還是會有個合理的對待。但對儒士而言,這還是不夠。目前看來,儒士對於蒙元政策的不滿,主要與前代比較而來。在漢人王朝的時代,儒士最受尊崇。即便是金代,儒士也獲女真統治階層的重視,當時的漢人社會中,儒士仍是地位極高的社會身分。但在元代,先有族群背景的隔閡,漢人居多的儒士群體連帶地受到壓抑,後在各種社會身分中,蒙元又是重視僧道、工商人士,乃至於武人,政治場合中也還有吏人分享著朝廷的信賴,儒士已非天之驕子。換言之,元代儒士的待遇不差,只是他們已非一枝獨秀。

立體模擬《遼金元史》。(聯經出版)
立體模擬《遼金元史》。(聯經出版)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本文選自作者新著《北南角力中的新秩序:遼金元史》(聯經出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