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兩會」之後的中國─內政疲軟,外交抵禦美國圍堵

2024-03-21 07:10

? 人氣

經濟「穩增長」是為了「保就業」,這與社會穩定息息相關。去年大陸青年失業率飊破20%後,官方暫停公布數據。各級政府2023年度為支持民眾就業、創業,花費了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預期達成的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5%左右,就業目標為1200萬人以上。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強國必須強軍,中共今年軍費增速維持7.2%不變;但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在這次「兩會」上釋出了最新的軍事訊號,指出「要統籌海上軍事鬥爭準備、海洋權益維護和海洋經濟發展,提升經略海洋能力。」目前台海、南海情勢緊急,大陸海權專家分析,這是解放軍應對近中期海上戰事的策略,即「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近戰可久,遠戰當速,就近而捨遠。」

美國海軍官方簡報顯示,中國大陸的造船廠產能,已經超過2320萬噸,這是美國海軍產能的232.5倍。美軍同時預估,到了2035年,解放軍的現役艦艇數量將增加120艘,來到475艘。此外,根據港媒《南華早報》近日報導,大陸江南造船廠和大連造船廠,已同時開工了新型核子動力航艦。

中共強化海上力量不應止於軍事考量,還有經濟和外交的意義。眾所周知,南海領土爭議隱含了石油和天然氣等天然資源的爭奪;所謂「艦砲外交」,意味著海軍己成為中共實施對外政策的重要工具。

今年全國人大會議並未討論外界先前猜測的重大人事任命案,例如,沒有提出接替王毅的外長人選;去年12月被任命的國防部長董軍,也尚未被任命為國務委員。

在北京的中國兩會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國務院總理李強。(AP)
習近平集黨政軍大權,二號人物的總理角色也被削弱。圖為北京的中國兩會上,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與國務院總理李強。(AP)

對於中共無預兆地打破30年慣例,取消今年和未來幾年總理在人大會議閉幕後召開的記者會,引起各種揣測。BBC駐北京記者麥笛文(Stephen McDonell)分析,此舉將被解讀為在習近平進一步擴權之際,中國第二號人物的影響力被進一步削弱。

其實,習近平集中共黨、政、軍大權於一身,已是無庸置疑。在今年「兩會」期間修訂的《國務院組織法》,更進一步提供他權力的「法理化」基礎。修訂的第一原則就明白表示:「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把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作為最高政治原則貫穿修法全過程和各方面。」國務院則被定位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最高國家行政機關。」

馬克斯主義者普遍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此本文特別關注「兩會」後的大陸經濟情勢變化,以及它對中共政治發展可能造成的影響。

外交篇─美國總統大選前「圈點打圓」避免衝突

今年中共「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涉及外交部分,強調「宣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以及「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切實推進國際關係民主化」。這段話是重申中共堅持多邊主義,促進國際政治體系多極化的一貫立場;至於中共外交工作的重點,則詳見於中共外長王毅在「兩會」記者會上,就「中國外交政策和對外關係」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的提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