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經濟榮景在前,為何斯人皆憔悴?

2024-03-07 06:50

? 人氣

表2(作者提供)
表2(作者提供)

右側則是遵守標準理財建議,以每月薪資的30%支付貸款本息。在自備款成數和房貸期限與利率不變之下,該勞工只能購買總價不到4百萬的小坪數住宅,並非房屋市場的主流,通常只能出租給不講究居住品質的單身客,增值潛力也相對偏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台灣家庭的平均儲蓄率約20%,因此一位每月總薪資5萬的普通勞工,必須默默打拼10幾年,累積的儲蓄才足夠支付自備款,然後還要繼續省吃儉用攤還貸款本息20年,才可以完全擁有一間標準的自用住宅,想要以投資客的身分介入房市簡直是做夢。

總之,對市井小民而言,房市商業資本主義是成為「屋奴」的地獄,但是對「好野人」而言,買賣之間所創造的財富和衍生的成就感,卻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樂趣之一!,

擺脫相對貧窮?很難,但並非不可能!

不論是股市的金融資本主義或房市的商業資本主義,其衍生的貧富差距擴大都無法呈現在政府統計資料中,因此包括吉尼係數和五等分所得倍數等指標,其實都嚴重低估了實際的貧富差距。但這點舉世皆然,目前並沒有適當的解決之道。

重點在於,資本主義社會當中的錢財非但不是萬惡之源,反而是能力、努力、和社會地位的象徵,於是對窮人的刻板印象就是懶惰、無能、和低賤。而很不幸的是,人類普遍偏愛在所得與財富上進行「向上比較」,於是並非真正貧窮的普通勞工經常會被歸類為「相對貧窮」,也就是本文所說的「斯人」,所有對窮人的刻板印象都可能加諸他們身上,例如常見的英文諧音「魯蛇」和閩南語中的「巫山小路用」──雖然未必見諸惡言惡語,但鄙視嫌惡之情經常在表情語氣中一覽無遺。

「斯人」當然可能擺脫相對貧窮的困境,但通常必須付出可觀的代價。以號稱「不敗教主」的股市名人陳重銘為例,他的不敗是指不買(no-buy),對於非必需品一概敬謝不敏。但除此之外,他不但在工作崗位上積極爭取可以獲得額外收入的任務,還主動向外界尋求兼差的機會。最後,為了不讓積蓄被物價上漲吃掉,他勤快的學習投資理財,並積少成多的介入股市,成為金融資本主義的成員。如此堅持了幾十年之後的現在,他已經可以自豪的宣稱每年「躺領數百萬」,雖然還稱不上「好野人」,但已經足以和醫師、民航機師、半導體新貴等高薪族群並駕齊驅。

正如佔領華爾街運動並未產生任何深遠的影響,「斯人」不能期待黨政高層會賭上其政治生命來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因為正常的解決之道是走上北歐諸國的高稅負高福利,已經習慣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台灣人不可能接受。因此,「斯人」只能靠自己走出相對貧窮,而所需承擔的代價通常都有點高,必須有所覺悟!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