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日武觀點:經濟榮景在前,為何斯人皆憔悴?

2024-03-07 06:50

? 人氣

另一方面,著眼於商品買賣的商業資本主義(commercial capitalism)同樣可以「不事生產」的創造並分配財富。這個部分原本是由批發、零售、與貨運等業者以提供服務的形式來運作,但台灣民眾很早就發現,自己可以藉由買賣房地產來創造大量財富──早期經常是親力親為,從張貼紅色售屋告示到帶客看屋一手包辦,近年才為了省麻煩而逐漸交給仲介業者。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個人買賣房地產能夠在台灣成為商業資本主義的重要一環,原本只是因為人口增長衍生的住宅供不應求,但愈來愈多的民眾瞭解其中的獲利潛力之後,企圖買來轉售圖利的人自然愈來愈多,於是房地產市場自然出現了「自住客」和「投資客」的區分。沒有人知道兩者的相對比例為何,但通常承認自住屬於「剛性需求」,價位和景氣等因素影響有限,投資需求則極富彈性,主要受看好或看壞短期後市所影響。

根據過去的經驗,買賣房地產堪稱是「不敗」的賺錢捷徑,即使是金融海嘯造成的行情下挫,只要撐個兩三年仍然可以大賺。去年正是一個典型範例,雖然經濟成長率只是「保一」,而且政府打房不手軟,連已經成為骨董的「平均地權條例」都換新裝上陣,但根據樂居網的調查,去年的實價登錄資料中,大約有97%的賣方都有賺到錢,而信義房屋指數則顯示全台房價平均上漲了8%,但新竹都會區上漲了14.8%。

整體而言,台灣房市始終維持「大漲小跌」,長期平均的每年報酬率足以匹敵股市,若以歷史最久的信義房屋指數來估計,2001年迄今全台房價平均上漲了321%,高於加權指數的278%,而過去4年上漲了42%,略遜於加權指數的50%。

然而,這個市場同樣是「好野人」的遊樂場,市井小民很難參與。關鍵問題在於,政府多年來對房價上漲束手無策之後,房價已經漲到市井小民難以負擔的水準。這點與目前的美國雷同,但以最常用來評估民眾購屋負擔能力的房價所得比(price-to-income ratio)而言,美國平均只要4.3年的家庭所得就可以完全擁有一幢住宅,而台灣卻需要9.8年,因此台灣的問題是房價過高,而美國則是因為貸款利率嚇死人──去年一度衝破8%,目前仍在6%到7%之間,而台灣只有2%。

表2估算出一位每月實收總薪資5萬的普通勞工,企圖進入這個市場時可能的兩種抉擇。左側是「硬著頭皮買標準房」,根據房價1千萬,自備款2成,20年期房貸利率2%等接近於目前實況的假定,他必須先存下2百萬以上的自備款(裝潢費和準備金不計),然後每個月必須拿出4萬多元平均攤還貸款本息,只剩下不到1萬元可以用來養家活口!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