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救救國文,請超越文言文vs.白話文的爭執

2024-03-04 05:50

? 人氣

諄筆群認為,教育不應該與政治沾黏在一起。(資料照,顏麟宇攝)

諄筆群認為,教育不應該與政治沾黏在一起。(資料照,顏麟宇攝)

2023年底總統大選方酣,北一女中國文老師區桂芝疾呼救救孩子,痛批108課綱「去中國化」、「無恥」,近乎全盤否定,引發熱議,也順著選戰之勢帶起政治效應,激化對立。當前國文教育的問題確實不少,勇於發言商榷、批判值得肯定,但以如此極端手段爭執,並不需要。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過去的歷史發展中,推動「國語政策」的目標在於「統一」及「認同」,晚近推動「國家語言政策」(包括閩南語、客語、各原住民族語言、閩東語、臺灣手語等),目標則是營造多元語言的環境,讓各個族群使用的自然語言均不受歧視或限制。兩相對比之下,由於形勢上「國語」不再獨尊,所謂「去中國化」之疑慮便在部分人心中油然而生。

「國家語言」並不等同於「國語」,並且具有開放的性質,這意味著將來若把新住民語言納入,也是可能的。就此而論,提倡「國家語言」原意應該沒有要取代或消滅「國語」,事實上也難以達成,原因很簡單,無論「文字」、「文學」或「文化」面向,「國語」都具有極高的功用、價值與成就,往上承繼豐厚悠久的傳統,往外連結廣大多樣的世界,這是目前任何一種國家語言所不能企及的。

既是如此,為何還會產生「去中國化」的疑慮呢?癥結出在目前執政的民進黨過往信用不佳,讓不少人無法信賴。

其實,無論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時期均將「國文」、「歷史」兩科目視為形塑國家認同的標的,進而演變成互為攻防的「戰場」,導致兩科目異常地政治化,這是兩科目悲慘的處境。國民黨將兩科目持續視為「國族建構」、「國家認同」的核心,民進黨不遑多讓,一方面在課程中設法解構中國文化傳統的敘事,另一方面則是建構臺灣文化及歷史的認同,「國家語言政策」即是其中一大策略。

為了挽救悲慘際遇,從教育層面來看,國文、歷史學科相關教育專業人員想方設法解除兩科目如此的政治枷鎖尚且力有未逮,現在竟然有身處教學第一線的國文教師高調地讓不該沾黏的政治效應無窮放大,實在不妥。尤其發言的焦點和方式缺乏理據,讓本來應該可以詳加議論的機會,一下子就淪為放話、爭吵的形式,殊為可惜。

首先,挑起「文言文」和「白話文」爭議的潛臺詞,其實是認定前者較後者優越,若是如此,應該「直球對決」,怎麼轉個彎,陷入了篇數紛爭呢?「量」的問題根本是專業層次偏低的課題,關鍵應該是有哪些文章(無論文言文或白話文)堪稱「經典」?這個關鍵課題是在課綱修訂時必須先確定、取得共識的,課綱修訂委員當初沒處理好,我們就該抓住這個關鍵來推敲、釐清,一味在「量」上打轉,吆喝文言文、白話文各占多少百分比,猶如市場上的討價還價,難以說理。而「說理」不正是國文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