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進嘉觀點:校園精神心理健康推動需要跨部會合作

2024-03-02 06:40

? 人氣

近年來許多學校越來越注重學生身心健康,例如2021時中山大學首先設立心理假後,已經有40多間學校陸續跟進。(取自Unsplash)

近年來許多學校越來越注重學生身心健康,例如2021時中山大學首先設立心理假後,已經有40多間學校陸續跟進。(取自Unsplash)

2月16日晚南部一高中女生落軌死亡,由於她在列車到站前幾分鐘還在IG發文,訴說父親對她得憂鬱症、因而無法上學、還要就醫吃藥,不接受、不諒解、甚至辱罵、叫她去死一死…等等,引發網友熱議。無獨有偶,中部一位大三女生失聯三天,在親友同學報警、網路協尋後,20日傳出在某大樓墜樓身亡消息。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對於一個精神醫療工作者,聽聞上述消息,常感痛心遺憾。

事實上,這幾年校園精神心理健康已經更受重視。例如, 2021 年中山大學首先設立「心理假」後,至今已有四十餘所大專陸續推動,讓學生有喘息和調適機會。而教育部也預計在今年3月於高中職部開放試辦「心理假」,113年度第一學期(8月)正式上路。又如,台大實施「學習調整制度」已有幾年,讓患有精神疾病或有嚴重情緒困擾的同學,在學習受到影響時,可經由專員面談、評估,獲得學習調整措施(如作業延期繳交等)。 這兩項措施都是一個進步的現象。

但,在社會對精神疾病認識不足,甚至污名化仍然普遍存在下,上述制度將難竟全功。在台大推行「學習調整制度」的隔年,網路上(Dcard)曾傳出學生因為發病,去找老師討論,希望彈性調整期中考,老師不僅不願意,還質疑學生:「你怎麼可能因為精神疾病就不能考試呢?你應該是在裝病吧?應該是你沒有讀書、沒有努力、沒有用功、沒有做好你應該做的本分,所以才會想要在期中考前跟我講說你沒有辦法考期末的期中考 」。這個發文,未被查證是否真有其事。但臨床上,我們確實常遇到一些憂鬱症的學生,因情緒困擾而無法跟同學一樣學習,遭到老師、同學「另眼相待」,也常遇到學生表達輕生念頭,被家人師長數落不夠堅強。上述高中女同學落軌前被父親咒罵的發文,即是活生生的例子。

另一方面,我們發現愈來愈多學生有心理健康議題,這從衛福部去年的「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一推出就快速額滿,可知。而逐年增加的學生自殺或校安事件,更已證明目前學校教育系統、輔導資源,接不住這些學生,尤其這些心理健康議題學生的背後,往往有其家庭因素影響。而這層出不窮的案件,都可能混合著學生的生物學病理、心理健康壓力因應、以及家庭、人際互動的複雜問題,讓校長、老師、輔導系統面對這些學生,如果沒有足夠的後援,都充滿著無力感。

這顯示,我們大眾的精神心理健康知識嚴重不足。於是,一個憂鬱症或患有精神疾病的學生,周邊的人(親友、師長、同學)常常不知到如何與之相處,於是學生不僅常常在「非療癒」的環境,甚至因精神心理健康議題更受傷害。

筆者認為,校園精神心理健康的促進,絕對無法由教育部單獨完成,應該協同衛福部的跨部會合作,以教育部在憲法保障下、逐年成長的教育經費,攜手擁有豐富精神醫療、心理諮商資源的衛福部,才能克竟其功。以一個罹患憂鬱症的學生為例,光是一學期給他/她三天「心理假」,加上「學習調整」降低課業考試負擔,以及搭配諮商輔導,其實仍遠遠不夠。我們必須讓全校師生及學生家屬,(1)認識憂鬱症是大腦生病、情緒調節出現障礙,不是病人不滿足、不堅強、不努力,他們需要藥物治療、心理治療、親友支持。(2)學習以「同理、關懷、支持、不批判」的態度跟憂鬱症患者相處,進而創造出一個對憂鬱症學生友善的學習環境。

所以,筆者建議,政府應成立跨部會(教育部、衛福部)的校園精神心理健康推動小組,將學校的校安系統、輔導資源,和醫療院所的精神科資源,整合成為一個團隊去推動。從推廣精神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去污名化,到大家能接受、辨識、關懷有精神心理健康議題的同學,再到早期介入通報、轉介各項治療(含藥物治療、心理諮商治療、及家族介入治療等)的進行。

這其實不難,只要透過經費的挹注(獎勵)以及學校、醫療院所評鑑(要求)即可達到。

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他們在學生時代受到良好的身心照顧,將更有同理心素養與足夠的挫折忍受度,未來進入社會後,面對職場人際、家庭婚姻等壓力,才能實現自我,完成個人人生目標,並更為社會國家帶來貢獻。

*作者為精神科醫生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