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昇觀點:加強印度產業經濟研究,促進台印經貿合作關係

2024-01-30 07:10

? 人氣

印度總理莫迪。(AP)

印度總理莫迪。(AP)

印度為新興經濟體,自1992年一改蘇聯式計畫經濟路線,轉向採行與世界接軌的市場經濟政策。自2014年莫迪(Narendra Modi)總理執政後,印度擴大經濟自由化措施,逐步放寬外資進入的限制,同時也大幅減少政府對於經濟的干預。目前除了博弈、部分房地產業務,以及堅持由國家運作的原子能與鐵路等行業,其餘產業皆對外資開放。同時,莫迪推出了許多重大的經濟與科技政策如「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數位印度(Digital India)」、「智慧城市與都市發展(Smart Cities and Urban Development)」、「科技願景2035(Technology Vision 2035)」、「新創印度計畫(Startup India Scheme)」等,使印度產業和經濟在近10年來快速發展,其經濟成長率持續保持在6%以上,近10年其國內生產總值(GDP)平均成長率為6.3%,高於中國大陸與東協等國,故其以龐大人口和廣大勞動力所展現的經濟實力和發展前景,近年來已受到全球矚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現階段我國推動經貿國際化,致力擴大對外經貿鏈結,深化與國際主要經濟體的經濟產業合作之際,加強對印度的產業經濟研究,尋求適宜的經貿產業合作議題、項目和領域,以促進台印產經科技合作關係尤為重要:

一、印度經濟成長快速,躋身世界經濟體系要角

印度GDP總量約為3.75兆美元,自2022年己超越英國位居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其經濟規模在亞洲僅次於中國大陸與日本。預計印度GDP在2027 年將達到5兆美元。

印度目前人口規模約有14億人,並於2023年超越中國大陸成為世界上擁有最多人口的國家,且人口年齡的「中位數」僅為28歲,老年人口的占比不到全國人口7%,實為有利經濟發展的黃金人口結構。儘管其人均所得相對較低,但因國內市場龐大且有豐沛之年輕勞動力,故經濟發展極具潛力而為當前全球最重要的新興市場之一。世界主要財經機構均預估在2030年其經濟總量將超越日、德而成為僅次美、中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二、印度成為全球供應鏈轉移之目標國,及資通訊產業之代工大國

由於美中貿易戰、科技戰及COVID-19疫情影響,美歐等西方國家乃將部分產能、產線撤離中國大陸;故而原本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全球資通訊產業供應鏈,正加速向印度和東協諸國轉移。其中,印度擁有較低成本之土地和人力資源,以及大量的熟用英語和具高技術之勞工,因而成為蘋果、三星等國際品牌商所指定的產業鏈轉移地區。

尤其自莫迪執政後致力於將印度打造為全球電子產品生產中心,推動「印度製造(Make in India)」等一系列對電子供應鏈的產業優惠政策,已使印度成為各跨國企業將供應鏈移出中國大陸後之首選轉移地。在歐美國家因地緣政治因素考量,為維護供應鏈韌性與安全,乃積極展開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化」策略,印度遂順勢成為了全球供應鏈轉移浪潮的主要受惠國。以手機製造為例,目前印度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的智慧型手機生產國,蘋果、小米、三星等國際手機大廠均在印度設廠組裝,並帶動中、下游廠商前來印度投資設而形成手機組裝供應鏈,蘋果更計畫在2025年將25%的生產線移至印度。顯示全球供應鏈「去風險化」之趨勢,以及印度莫迪政府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出新的資通訊產業投資優惠及擴大對外出口之政策,已有效吸引全球供應鏈赴印投資。

三、印度為印太經濟架構之支柱,並為美國重要經濟盟友

美國為拉攏印度參與制衡中國大陸,乃提出印太戰略。而在拜登政府之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IPEF)中,印度乃最重要之成員。雖然印度因外交傳統上有「不結盟政策」以及在經濟上實行保護主義,故而僅參與其四大領域中的三項(供應鏈彈性、去碳化與基礎設施、反腐敗與稅務)談判,並未參與公平貿易的談判項目。但印度仍是美國印太戰略藍圖中的支柱國家並扮演關鍵角色,也被美國視為重要的經濟盟友與安全事務夥伴,除美國企業紛紛前往印度投資、要求其產品供應鏈轉移至印度生產,同時美國政府亦正積極扶持印度之半導體產業發展。

2023年6月底印度莫迪總理赴美進行國是訪問,和美國拜登總統簽署半導體合作協議,其後美光(Micron)等美國半導體企業即宣布將前往印度投資設廠,並預計在2024年底在印度生產晶片。而在美國主導下,同為印太經濟架構成員及四方安全對話(Quadrilateral Security Dialogue,QUAD)一員的日本,也於2023年7月間與印度簽訂半導體產業合作備忘錄。在美、日全力支持下,莫迪更宣示,要將印度打造為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關鍵夥伴,顯示在美國所關注的全球半導體產業供應鏈安全議題中,印度未來將扮演關鍵角色,而為美國之重要經濟盟友。

四、印度與美、中兩大陣營及新興市場國家之經濟關係均極密切

印度為國際產業供應鏈轉移的重要目標國,並與美國經濟關係深厚外,亦與歐英及東協、東非、中東地區國家均維持密切的經貿、投資關係。此外,印度所培養的理工科技人才,前往全球先進國家就業發展,並與母國相關產業和企業維持密切聯繫,有助於印度與先進工業國展開各項科技產業合作。

同時,在此全球經濟戰擴大而形成美、中競爭之雙元產業鏈格局下,印度致力於維護其在印度洋以及周邊區域的核心利益,既與美國交好,亦參與中、俄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金磚集團國家組織」等,故與「非美」陣營國家亦維持友好的經貿關係,有利於推進印度與中、俄及中東等眾多新興市場國家之經貿合作關係。而近來歐盟宣布未來將推動與印度、中東之合作,開啟「三方經濟走廊」計畫,亦有利於印度拓展與歐盟及中東富裕國家之經濟合作。

五、印度科技實力堅強,並積極發展新創事業、鼓勵技術研發

印度雖然過去經濟發展較為滯後,國民人均所得偏低,但因其自詡為世界大國之一,故長期重視基礎科學研究和先進科技發展,並透過印度理工學院等國際級科技大學院校培養廣大的科技人才。

故在科技發展方面,印度原本在國防(軍工)科技、醫學醫藥、太空科技深具實力,近年來更積極掌握國際潮流,發展生物科技、資通訊技術;同時希望在印太經濟架構下,發展成為5G/6G、資通訊、人工智慧(AI)、太空產業與綠能科技的技術研發重鎮。加上美國亟欲扶植印度的半導體產業,已有效促進印度科學和產業技術之發展,亦將進一步強化印度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而在科技創新領域,印度本身擁有龐大的科技軟體人才和熟練的專業人員,加上近年來印度政府全力發展新創企業生態體系,使得印度的新創企業數量持續穩步成長。在鼓勵新創企業發展方面,印度推出「新創印度計畫」除了提撥1,000億盧比經費以加速發展初創企業生態系統,同時也希望能夠達到吸引外資之目的,進而推動經濟成長和創造就業機會。

印度在全球經濟體系之重要性日益提升,世界各國政府和跨國企業已更加關注與印度的經濟產業合作機會。臺灣「新南向政策」也將印度視為主要目標國之一,政府並積極展開對印度經貿合作工作。然而以2023年數據來看,目前印度GDP占全球的6.25%,但我國對印度出口金額(60.14美元)僅占對全球出口之1.39%,我國對印度投資金額(1.52億美元)僅占我對全球投資的0.64%,顯示我國對印度的出口和投資規模仍小,相對於印度的經濟規模及其在全球經濟占比和重要性,我國與印度間的經貿合作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間,如何加強與印度的經濟合作,擴大對印度投資以帶動雙邊貿易,實為我國未來重要經貿課題。尤其,印度之於臺灣,其鉅大的國內市場、充沛的勞動力、快速發展中的製造業體系,以及即將全力發展的半導體產業,都是我國得以發揮經濟產業優勢而進行雙邊合作之領域。因此,面對印度快速發展的產業經濟、全球供應鏈加速向印度轉移、印度未來10年內將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的發展趨勢,台灣自宜更加重視與印度的經濟合作機會,深化與印度之產業、貿易、投資合作關係。

而觀察我國產業界對於印度投資貿易不若過去對中國大陸或現今對越南東協熱絡之原因,包括台灣對於印度仍存在語言文化之隔閡,企業主擔心其種性制度、保護主義不利產業發展,還有印度聯邦體制下與其政府協商談判不易,故希望有旗艦型企業帶隊或公協會領頭,以集結產業界團體力量打進印度製造體系和國內市場。在此情勢下,我國企業主對於印度熟悉度不足、缺乏其產業經貿資訊,因而出現明知印度商機龐大,但卻考慮再三而裹足不前之情形。

因此,臺灣有必要加強對印度之經濟產業研究,整合國內大學院校、研究智庫或相關機構的研究能量,透過政府部門與民間機構的經費支持,針對以下內容展開有系統、大規模的研究,包括:印度總體經濟趨勢、經貿投資環境、重大政經議題、各項主要產業之優勢、各區域重點產業發展情形、科技研發情勢與成效,以及台印之間相關產業與前瞻科技之合作議題、項目與策略,均為值得加強研議以探索台印產經合作之重點。透過印度產經議題之深入研究,並提供台灣企業參考,期能改善產業界對印度投資環境陌生、媒體形象不佳之感,並使台灣產業界、各企業有關印度經貿情勢與區域產業發展之正確、有效資訊,從而開展與印度各界的互動往來,協助我國政府及企業廠商認識印度投資環境、發掘台印兩國合作利基、培養有助台印經貿關係之人才,以互通有無、共創雙贏,進而透過台印合作開啟我國於南亞、歐洲乃至於非洲各項關係的深化布局。藉由台印經貿產業合作,掌握印度經濟起飛之契機,促進台灣經濟再發展,帶動台灣下一階段產業升級與貿易擴張。

*作者為臺灣印度研究協會理事、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九所研究員兼副所長,本文由臺灣印度研究協會提供,授權刊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