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論「欲」的初文「谷」是「益」的簡化

2024-01-27 05:30

? 人氣

文字學家說「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文」是象形的初彣,不能再分隔。「字」是由兩個或是數個文,即是複數字元的組合體。(圖/新北市府提供)

文字學家說「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文」是象形的初彣,不能再分隔。「字」是由兩個或是數個文,即是複數字元的組合體。(圖/新北市府提供)

本文是分析一個漢字的假設(hypothesis ) 論題。文字學家說「獨體為文,合體為字」;「文」是象形的初彣,不能再分隔。「字」是由兩個或是數個文,即是複數字元的組合體。「欲」字是重要的漢字,它由「谷」及「欠」兩個字元構成,此字不見於甲骨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網路字典上的紀載,最早書寫作「欲」字或許始於春秋戰國時代,楚系及秦系的簡帛 。東漢許慎著《說文解字》釋:「欲,貪欲也,從欠谷聲」。清代段玉裁著《說文解字註》:「欲從欠者,取慕液之意。從谷者,取虛受之意」。又說:「孟作谷。晁說之曰,谷古文欲字」。段玉裁的解字認為「谷」字旁表音外,表義「山谷空虛,可以納物」。此外,文獻記載西周金文(如師詢簋銘文)也用「谷」初文表示「欲」的意思。

根據這些說明,我的了解是:西周金文及《孟子》的原典「欲」字寫作「谷」;「谷、欲」是一對古今字,如「與、歟」兩字相同,後起字加「欠」旁,以別一字多義混淆概念。但是極大部分的古今字書,將「谷」形旁作山谷或是「峪」字解釋,依照文脈而字音卻可以不同。我瀏覽《象形字典》網站,討論「欲」構字的原理也集中在舊有的,會意字的解釋,即將字旁「谷」的形義,環繞在字書上作「峽谷」的形象說明,即使今字「欲」、「谷」發音不同。後者在現代簡體字,可以兼作同音詞「五谷」 - 五穀。綜合《說文解字》及其清代段註的詳細解說,在戰國以前,「谷」的初文即是後起的「欲」字(動詞或是貪欲的名詞),與地理名詞峽「谷」共用同一字體,卻是有迥異的含義,古代文字少的現象。

筆者深入了解「欲」字的研究緣起於閩南係台灣話漢字語源的探索。台灣話/廈門話在市井上操用的口語,沒有重要動詞「欲」或是其假借字「要」的語彙。即使在中國普通話中,口語也不用「欲」字。原來「欲」字古音[iok/yok],因語音歴時失去入聲(即ptk韻尾),發生韻母的移動,發生韻母的移動-ok>-au,被借音字「要」(腰本字)取代了。au/ao[ㄠ]或是 iau/iao [ㄧㄠ] 是口語的優勢韻,比如:一(iau)、了(liau)、濿(liau 台語湹水。語源《詩經》深則厲)、嚙(nie > niau 台語嚙鼠)、宅(thok > tau 台語白話音)⋯等等的方言音,口語化。

資述說一段原始的探源因故。操用台語/福建話的庶民承襲不少古代商周時期的用語,這些庶民大部分在晉朝以後自黃河中下游移居福建漳泉一代,因為世居遠離朝政中心,他們的生活用語與優勢語言隔閡,以致很少受到唐宋以後的官話影響。台灣話仍然用「鼎」一詞作炊煮的㕑房用器,同義文書語的動詞「欲」則是說 [beh],間或說「愛」。[beh] 是占筮用詞「卜」的輾轉訛音,原意是向神明卜求的欲望,「愛」恐是中古以後(?)「要」的走音,也可能是欲、愛作同義詞,但是比較少用。形聲字「宅」,即是由「宀+乇」構成,初文「乇」(音thok或是/ㄊㄨㄛ/如託、托⋯)是筮草的形象,憑藉占筮「擇」地而居。日本漢學家戱言古漢語可說是卜辭的徒子徒孫。這裡意味著閩南語系台語的古老,也旁證「欲/要」的用詞不存在商周時期。上述「要」一詞是「欲」的轉變借音字,這個變化發生在什麼時代,恐怕難於考究。宋代大文人蘇軾盛傳的詞話「我欲乘風歸去」,是發音「裕」還是「要」呢?

我長年試圖理解「卜」、「欲」、「要」三個字詞在台語的發音關連,因此發現「要」是「欲」的借音字。原來研究台語的先賢發現福建話文白異讀的一個常例是韻母-ok>-au促音或是入聲流失後,轉為舒聲的歴時變化,這個現象也可以引用到中國普通話文白變化的一例。認識音聲變化的規律對台語漢字的溯源,幫助很大。「欲」字在日本的文書語中也是重要用詞。

關於「欲」字的近代說文解字,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漢學家白川靜教授的解釋。白川氏的一本著作不認為「欲」是兩個字元「谷」及「欠」的合成字:按照他一貫的理念,「口」形很多是象形祈祘的平台,「欲」是類似「次+八+口」的組合,一個人向神明祈求喊話。我一時頗喜歡他的分析,因為這個解釋與台語「卜」(卜求)的語源一致。網路瀏覽器(Internet browser)劃世代的科技發展,嶄新的開拓了文獻資訊的探索,知識廣泛的力量可以糾正前人的誤解。

此外,我的好奇心,特殊的語文教育成為多語族(polyglot)的背景,大有斬獲語言文字硏究的心得。多年的摸索,我領悟到「谷」與「益」的字體相似:字書上說「谷」文上形是半水,「益」字上形是橫水。兩字的下形也相似容噐。「益」是「溢」的本字,故是有充滿或是將漫岀的意思。具有「谷」形聲義的數字,如欲、慾、裕、浴、俗等字均有滿漫、充足或是多的含意;「俗」就是衆人所欲。再者,漢語學家的學說:近音字同源。如是,「谷」、「益」字體相似外,字音相近:普通話「谷」(欲)、「益」的發音只相差前字平唇,而後字是圓唇音。台灣話「浴」、「溢」二字則同是 [ek] 陰入聲。同系的另外一字,益、裕字義相通,如《呂氏春秋.貴當》「其家必日益」。

至此,我猜測古文的造字,「谷」可能是「益」的簡化。網路字典上「字統網」有「益」字的甲骨文(商代花東子卜辭)或是西周的金文,刻畫的字體均與「谷」字近似。我驚見「裕」(左右組合)的異體字,有上下三層疊在一起的「亠+谷+」一個方塊,即外形「衣」夾入內音義「谷」字元,類似「衮」或是「袞」等的構字。衍此異體字,宋代一個傳抄字(集篆古文.韻海)內形「谷」卻有同「益」字橫水的三線字頭(如八掛「坎水」,三橫線上下兩線中斷)。

此外,漢代有隸書「俗」字的谷字旁也近似益字。因此我大膽的假設,古代初文「谷」字是「益」字的省筆,不同於峽谷。即是益、谷兩字在字形及字義上有關連,又字音相同,兩字融為一體,或是「益」字蛻變簡化,轉注為更具抽象的「谷」(欲)字義。更正確的說則是「益」字刻畫的省略,孳生另外一系列的形聲字:欲、裕、浴、俗⋯。我們可以簡單的引用六書造字的分類,理解如下:

筆者對於「欲」的理解。
筆者對於「欲」的理解。(作者提供)

*作者為有機化學博士(日本大阪市大.加拿大SFU)。在台灣曾任中興大學副教授;中山科學院研究員;加拿大Alberta Research Council, Reach Scientist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