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劍虹觀點:第23戰鬥機大隊的最後一場空戰

2023-12-17 07:20

? 人氣

第75戰鬥機中隊飛行員波倫中尉,就是駕駛著這架P-51C野馬機取得了整個第23戰鬥機大隊的最後空中戰果。(Henry Sakaida提供)

第75戰鬥機中隊飛行員波倫中尉,就是駕駛著這架P-51C野馬機取得了整個第23戰鬥機大隊的最後空中戰果。(Henry Sakaida提供)

中美聯合:美國陸航在二戰中國戰場》已經上市,如果有買來閱讀的筆者,應該知道第23戰鬥機大隊參與的第一場空戰發生在1942年7月4日,中華民國空軍美籍志願大隊正式解散的那一天。由於美軍第23戰鬥機大隊是從「飛虎隊」改編而來,所以當日本陸軍飛行第62戰隊的九七式重爆擊機飛臨衡陽上空的時候,第23大隊P-40機翼上還保留著中國空軍的青天白日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那麼最後一場空戰又是何時發生的呢?那是1945年4月2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進入尾聲,納粹德國即將在一個月後投降,日軍則還在沖繩負隅頑抗。在陳納德(Claire L. Chennault)將軍的指揮下,美國陸軍第14航空軍取得了中國戰場的制空權,加入中美空軍混合團(Chinese American Composite Wing)的國軍飛行員也得以大放異彩,徹底打垮了駐華日本陸軍航空隊。

例如1944年12月18日對漢口的空襲中,聲稱在歷次空戰中擊落美軍及國軍戰機18架的日本王牌飛行員,飛行第85戰隊戰隊長若松幸禧少佐就遭到第23戰鬥機大隊第74中隊的10架P-51C野馬機圍攻而死。負責指揮駐華日本航空兵的第5航空軍轉而以保存實力為主,盡量減少與美軍或者國軍戰機交火的機會。

於是以野馬機為主的第14航空軍,開始對上海發起空中攻勢,目的是為登陸硫磺島還有沖繩島的美軍提供空中支援。年初第118戰術偵察機中隊攻擊上海時,龍華機場駐紮的日本海軍第951航空隊上海分遣隊已改編為中支那海軍航空隊,以零式戰鬥機為主力。但是在1945年4月2日的空戰中,第75中隊卻創下了擊落雷電式戰鬥機的紀錄。

這場空戰幕後有何有趣的故事,跟我們台灣這塊土地,或者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又有什麼關係?筆者在先前投稿風傳媒的文章《從〈一個美國飛行員〉到〈太陽帝國〉─中共地下黨員丁錫山》中,討論了國共游擊隊營救第23戰鬥機大隊落難飛行員背後的政治鬥爭,今天則要繼續講發生在上海龍華機場上空的空戰故事。

中支那海軍航空隊的前身為代號「雷部隊」的第256海軍航空隊。(Henry Sakaida提供)
中支那海軍航空隊的前身為代號「雷部隊」的第256海軍航空隊。(Henry Sakaida提供)

中支那海軍航空隊

龍華機場的中支那海軍航空隊,原本為1944年2月1日成立的第256海軍航空隊,簡稱為「雷部隊」。不要把日本海軍的第256航空隊跟中華民國海軍現在裝備潛艦的256戰隊混為一談,日本海軍成立第256航空隊的目的是為了確保華東海上運輸線的安全。因為從1942年起,陳納德就指揮第14航空軍的前身駐華航空特遣隊(China Air Task Force)襲擊中國沿海的日軍船隻。

日本海軍航空隊為了因應太平洋戰爭爆發,於1941年7月將所有零式戰鬥機撤離了中國戰場,結果第23戰鬥機大隊的P-40戰鬥機卻在1942年10月25日掩護第11轟炸機中隊的B-25空襲了日軍佔領下的香港。此舉讓日本海軍航空隊做決定將零式戰鬥機派回中國,在海南島與上海分別成立第254航空隊和第256航空隊,保障華東及華南海岸線的安全。

成立初期的第256航空隊,擁有零式戰鬥機24架、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八架以及零式水上偵察機。不過直到1945年以前,第23戰鬥機大隊不是因為P-40航程太短,就是接收了P-51後也要忙著應付日軍「一號作戰」,所以要等到戰爭最後一年才真正對上海發起空襲。至於在龍華機場的第256航空隊,則配合日本海軍本身的戰略需要進行了擴編,還支援了台灣近海航空作戰。

從成都起飛的B-29轟炸機開始轟炸台灣,也讓日本海軍方面發現光依靠零式戰鬥機不足以抵禦超級空中堡壘,決定將更先進的雷電式戰鬥機派往龍華機場。進入1945年以後,日本海軍又考量到美軍隨時可能在沖繩島或者九州登陸,決定將上海、沖繩還有九州的海軍防空作戰整合到一起,於是將第256航空隊編制改由總部在佐世保的第951海軍航空隊指揮。

被改編為第951海軍航空隊上海派遣隊的第256航空隊,本身已裝備了三架雷電戰鬥機,後來又三架雷電戰鬥機在飯野伴七中尉駕駛下於1945年2月中旬從日本飛抵龍華機場。此刻第951航空隊的上海派遣隊又被解散,改編為中支那海軍航空隊,以因應盟軍在上海登陸的可能性。而飯野伴七帶到上海的這三架雷電又都來自神奈川的高座海軍工廠,換言之他們都出自台灣人之手。

上海龍華機場的雷電戰鬥機。(Henry Sakaida提供)
上海龍華機場的雷電戰鬥機。(Henry Sakaida提供)

台灣少年工與雷電

雷電戰鬥機是由宮崎駿動畫《風起》的主角堀越二郎所打造,為零式戰鬥機的後繼機種,具有在五分鐘30秒之內爬升6,000公尺的能力,能飛至11,000公尺高空,非常適合用於攔截飛行高度達10,200公尺的B-29,這是當時其他日本戰機所不具備的能力。此外雷電裝有20mm機砲與7.7mm機槍各兩門,只要逮到B-29必能予以重傷害。

日本海軍從保衛本土領空的角度出發,總計招募了8,400名13歲到18歲的台灣少年工到鄰近厚木海軍基地的高座海軍工廠打造雷電戰鬥機。雷電被賦予的主要任務是保衛東京,尤其是皇宮的安全,由第302海軍航空隊裝備。可是後來隨著B-29現身上海,高座海軍工廠生產的雷電式戰鬥機也被派往龍華機場支援日本海軍支那方面艦隊。

不過裝備B-29的美軍第20轟炸機司令部,並不曾將上海當成空襲的主要目標,往往是當轟炸機因機械故障或者迷航等原因無法飛往日本本土時,才將次要目標轉移到上海。結果B-29僅在1944年11月11日空襲過一次上海,由第302航空隊派駐到第256航空隊的芝田千代之大尉等三名飛行員,駕駛雷電戰鬥機接連多次起飛攔截,但是都無功而返。

後來歷經第951海軍航空隊上海派遣隊以及中支那海軍艦隊階段,雷電式戰鬥機始終是日本海軍在龍華機場的主力,卻不輕易升空與美機作戰。主要原因是中支那海軍航空隊的雷電戰鬥機數量較少,根據日本以及中國大陸方面的史料考據不會超過六架。所以後來面對P-51的空襲時,中支那海軍艦隊還是以零式戰鬥機迎戰。

被部署到龍華機場的雷電戰鬥機,執行的100%為防禦任務,他們的到來沒能改變日軍在華制空權被攻守讓給美軍的事實。然而這卻也讓台灣人與第23戰鬥機大隊的歷史多少有了一些連結,因為至少在1945年2月份由飯野伴七中尉負責接收的三架雷電式戰鬥機肯定是由高座海軍工廠的台灣少年工生產,其中一架還極有可能成為第23戰鬥機大隊在中國戰場擊落的最後一架敵機。

左邊站立者,正是為「飛虎隊」取得最後擊落敵機紀錄的波倫中尉。(Henry Sakaida提供)
左邊站立者,正是為「飛虎隊」取得最後擊落敵機紀錄的波倫中尉。(Henry Sakaida提供)

第75戰鬥機中隊來襲

到了1945年4月2日,負責空襲上海的是1月20日時的第118戰術偵察機中隊,而是同屬第23戰鬥機大隊的第75中隊,這天共有一架P-51B、10架P-51C、三架P-51D、兩架P-51K以及一架F-6D偵察型野馬參戰。其中有五架野馬機在帕勒姆(Forrest F. Parham)上校帶領下襲擊龍華機場,印入他們眼簾的就是一架在半空中飛行的雷電戰鬥機。

駕駛這架雷電戰鬥機的飛行員早崎正毅大尉,並不是為了攔截野馬式戰鬥機而起飛,他單純只是在測試雷電戰鬥機的性能而已。負責演戲帕勒普上校的哈珀(Eugene Harper)上尉與波倫(Edward J. Bollen)中尉隨即發起攻擊,但35歲的早崎正毅大尉顯然是位資深的海軍飛行員,一個翻滾就閃開了哈珀的掃射。

但是美軍享有數量優勢,在一旁的波倫中尉趁哈珀攻擊早崎的時候拉高了高度,然後等早崎翻滾閃過哈珀的攻擊時在眼光掩護下俯衝開火,三顆子彈全部擊中雷電的駕駛艙與左機翼。雷電當場墜毀,波倫則表示有目睹到日本飛行員跳傘,但是日方的紀錄顯示當天早崎正毅大尉沒有生還。此為第23戰鬥機大隊在抗戰勝利前,擊落的最後一架日機。

由於駐華美軍接觸日本海軍的戰機不多,波倫並不知道自己擊落的是雷電戰鬥機,還以為是陸軍航空隊的二式戰鬥機「鍾馗」。當天除了這件雷電戰鬥機之外,進入上海空域的野馬機群沒有遭遇到任何敵機,但日軍的地面防空砲火還是猛烈,導致第75中隊失去了四架P-51。可見為了支援沖繩戰役,第23戰鬥機大隊的損失也不少。

包括中隊長斯洛庫姆(Clyde B. Slocumb)少校在內,還有帕勒姆、昆恩中尉(Jack Quinn)與金恩(Don King)等四名被擊落的飛行員,都在落地後得到中共的新4軍游擊隊營救,沒有一個人死亡。進入1945年以後,美國政府已確立了支持重慶國民政府的政策,但陳納德將軍仍維繫與中國共產黨之間的合作關係,以確保在敵後被擊落的飛行員能平安獲救。

到了戰爭末期,中國的天空已經是野馬機的天下。(Henry Sakaida提供)
到了戰爭末期,中國的天空已經是野馬機的天下。(Henry Sakaida提供)

拿下中國戰場制空權

1945年4月2日的空戰結束後,中支那海軍航空隊再也沒有起飛迎戰的紀錄,似乎已經被第23戰鬥機大隊的野馬機打怕了。到了三天後的1945年4月5日,莫斯科向日本傳達了不再延續《日蘇中立條約》的態度,使得日本陸軍從防範蘇聯參戰的角度出發,將中國戰場的第5航空軍調往朝鮮半島,使得日本飛機從此刻開始幾乎從中國的天空完全消失。

從此刻開始,空襲淪陷區的P-51戰鬥機群幾乎如入無人之境,地面防空火砲成為了唯一的威脅。陳納德將軍成立第14航空軍的目標,第一階段為取得中國戰場制空權,第二階段為切斷日本海上運輸線,第三階段則為空襲日本本土。因為有第23戰鬥機大隊的努力奮鬥,陳納德將軍的第一個目標圓滿的在戰爭結束前實現。

縱然中支那海軍航空隊與第5航空軍沒有被全殲,且第5航空軍最後為了對付蘇聯而離開了中國,但無論是日本的海軍還是陸軍航空兵,在與第23戰鬥機大隊交手的過程中無一不是損失慘重的。從1942年到1945年,第23戰鬥機大隊聲稱擊落日機621架,此一紀錄確實是有所誇大,比較接近現實的數字應該是介於166架到210架。

日本陸軍的一式戰鬥機「隼」、二式單座戰鬥機「鍾馗」、二式複座戰鬥機「屠龍」、三式戰鬥機「飛燕」、四式戰鬥機「疾風」以及海軍的零式、雷電都是第23大隊的手下敗將。而這最後一架被擊落的雷電,又是出自於高座海軍工廠的台灣少年工之手,使得台灣人在這場「飛虎隊」的最後一場空戰中沒有缺席。

四名野馬機飛行員在這場空戰中獲得共軍營救,也讓反共的陳納德將軍與中共的關係更是剪不斷,理還亂。想要瞭解第23戰鬥機大隊背後更多複雜的故事,還是請各位讀者到書店去採購《中美聯合:美國陸航在二戰中國戰場》,梳裡講的不只有80年前的空戰事蹟,還有當今美台軍事合作的前世今生,不可錯過。

*作者為軍事史研究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許劍虹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